致谢 | 第4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概念的界定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第三节 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一 南朝策对文研究的学术史及转向 | 第12-14页 |
二 北朝的策对文章 | 第14-15页 |
三 现有文本资料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察举制度流变及六朝策对制度考述 | 第16-40页 |
第一节 萌芽、兴盛与陵迟: 两汉察举制度发展概述 | 第16-22页 |
第二节 沉疴、新变与传统: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| 第22-31页 |
一 建安选官制度新变的前奏 | 第22-24页 |
二 九品官人法下的九品中正制度和察举制度 | 第24-29页 |
三 从察举制度到科举制度 | 第29-31页 |
第三节 策问与对策的文本形制探究 | 第31-35页 |
第四节 史传所记策问地点考 | 第35-37页 |
第五节 策选的人才来源及贵族化现象 | 第37-40页 |
第三章 论魏晋南北朝策对文中的天人之思 | 第40-64页 |
第一节 不宁不令: 日食忧思下的策问与对策 | 第41-48页 |
第二节 协和阴阳与消灾致福 | 第48-55页 |
第三节 策对文中的天命与王政 | 第55-64页 |
第四章 经学与察举制度的互相影响 | 第64-80页 |
第一节 经学复兴与察举制度之间的关系 | 第64-70页 |
第二节 经学学风转变下的策对文章 | 第70-80页 |
第五章 文学思潮浸染下的策对文撰写 | 第80-92页 |
第一节 魏晋策对文文学性的重新认识 | 第80-83页 |
第二节 文学思潮下的南北朝策对文 | 第83-86页 |
第三节 《文选》中所选的三篇策秀才文的文学价值 | 第86-92页 |
第六章 总结 | 第92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98页 |
作者简历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