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2页 |
(一)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页 |
1.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2.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(二)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国内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2.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(三)研究难点和有利条件 | 第11-12页 |
1.研究难点 | 第11页 |
2.研究有利条件 | 第11-12页 |
一、案外人执行异议诉讼制度概述 | 第12-16页 |
(一)案外人执行异议诉讼制度的概念与特点 | 第12-13页 |
1.案外人执行异议诉讼制度的概念界定 | 第12-13页 |
2.案外人执行异议诉讼制度的特点分析 | 第13页 |
(二)案外人执行异议诉讼制度的性质与功能 | 第13-16页 |
1.案外人执行异议诉讼制度的性质厘清 | 第13-14页 |
2.案外人执行异议诉讼制度的功能剖析 | 第14-16页 |
二、案外人执行异议诉讼制度的比较法研究 | 第16-20页 |
(一)英美的案外人执行异议诉讼制度 | 第16页 |
(二)德国的案外人执行异议诉讼制度 | 第16-17页 |
(三)日本的案外人执行异议诉讼制度 | 第17页 |
(四)我国台湾地区的案外人执行异议诉讼制度 | 第17-18页 |
(五)综合评述 | 第18-20页 |
三、我国案外人执行异议诉讼制度的现状 | 第20-26页 |
(一)案外人执行异议诉讼制度的历史沿革 | 第20页 |
(二)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诉权 | 第20-21页 |
(三)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程序 | 第21-22页 |
1.被告范围 | 第21页 |
2.管辖和上诉规则 | 第21页 |
3.法律效力 | 第21-22页 |
4.与审判监督程序的关系 | 第22页 |
(四)司法实践——以最高院公报案例“钟永玉与王光、林荣达案外人执行异议纠纷案”为例 | 第22-26页 |
四、我国案外人执行异议诉讼制度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| 第26-32页 |
(一)我国案外人执行异议诉讼制度的不足 | 第26-29页 |
1.前置审查机制 | 第26-27页 |
2.诉由规定不具体 | 第27页 |
3.行政权干扰,确权保障不力 | 第27-28页 |
4.恶意诉讼防范机制不完善——以恶意串通虚构租赁合同为例 | 第28-29页 |
(二)我国案外人执行异议诉讼制度不足的原因分析 | 第29-32页 |
1.重效率轻公平的价值取向 | 第29-30页 |
2.法院系统的行政化和资源不足 | 第30-32页 |
五、我国案外人执行异议诉讼制度的优化 | 第32-39页 |
(一)宏观层面的优化 | 第32-33页 |
1.公平与效率并重的价值取向 | 第32页 |
2.法院系统去行政化,加强资源配置 | 第32-33页 |
(二)功能定位的优化 | 第33-34页 |
1.功能定位的层次 | 第33-34页 |
2.功能定位的核心 | 第34页 |
(三)具体策略的优化 | 第34-39页 |
1.取消前置程序 | 第34-35页 |
2.明确诉讼事由 | 第35-36页 |
3.避免行政权干扰,强化确权保障 | 第36-37页 |
4.防范恶意诉讼 | 第37-39页 |
结语 | 第39-40页 |
注释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图表 | 第43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