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2-14页 |
一、罪错未成年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| 第14-21页 |
(一) 罪错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概论 | 第14-17页 |
1、社区矫正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2、罪错未成年人社区矫正 | 第15-16页 |
3、罪错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(二) 罪错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1页 |
1、行刑社会化理论 | 第17-18页 |
2、刑罚个别化理论 | 第18-19页 |
3、恢复性司法理论 | 第19-20页 |
4、标签理论 | 第20-21页 |
二、W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、原因及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7页 |
(一) W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原因 | 第21-24页 |
1、现状及特点 | 第21-23页 |
2、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| 第23-24页 |
(二) W市罪错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| 第24-27页 |
1、基本情况 | 第24-25页 |
2、存在的问题 | 第25-27页 |
三、W市罪错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存在问题的根源 | 第27-32页 |
(一) 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 | 第27-28页 |
1、法律规定不完善 | 第27页 |
2、主体和项目不专业 | 第27-28页 |
3、判前社会调查不规范 | 第28页 |
(二) 矫正环境不理想 | 第28-29页 |
1、家长不配合矫正 | 第28页 |
2、学校监管责任弱 | 第28-29页 |
3、文化氛围较杂乱 | 第29页 |
(三) 未“因人施矫”妨害回归社会 | 第29-32页 |
1、不关注身心特点 | 第29-30页 |
2、前科封存不严格 | 第30页 |
3、未开展帮教扶持 | 第30-32页 |
四、罪错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经验借鉴 | 第32-37页 |
(一) 我国先进地区罪错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方案 | 第32-33页 |
1、徐州的高校合作模式 | 第32页 |
2、青岛市的社工工作站模式 | 第32-33页 |
3、温岭的阳光驿站模式 | 第33页 |
4、台湾的专人专项目模式 | 第33页 |
(二) 国外罪错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方案 | 第33-35页 |
1、美英模式 | 第34页 |
2、日本模式 | 第34-35页 |
(三) 国内外罪错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实践的启示 | 第35-37页 |
1、具有完备细化的法规来支撑 | 第35页 |
2、设置专门的矫正机构来负责 | 第35-36页 |
3、配备专业的矫正人员去工作 | 第36页 |
4、开设未成年人专属矫正项目 | 第36页 |
5、增加回归社会的帮教扶持度 | 第36-37页 |
五、完善罪错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措施 | 第37-46页 |
(一) 完善罪错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立法及制度 | 第37-40页 |
1、出台相关法律及规定 | 第37页 |
2、引入社会工作者参与矫正 | 第37-38页 |
3、设置联席会议制度 | 第38-39页 |
4、判前调查深度化 | 第39-40页 |
(二) 营造良好的矫正环境 | 第40-42页 |
1、对家长进行宣教奠定矫正根基 | 第40-41页 |
2、学校接纳并培育在矫未成年人 | 第41页 |
3、文化局加强监管净化文化氛围 | 第41-42页 |
(三) 创设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专属措施 | 第42-45页 |
1、入矫时进行心理矫治 | 第42-43页 |
2、实行前科消灭申请制度 | 第43-44页 |
3、拓展帮教扶持机制 | 第44-45页 |
(四) 发挥检察机关的监督作用 | 第45-46页 |
1、监督罪错未成年人的分类管理 | 第45页 |
2、发挥未检优势进行方案监督 | 第45页 |
3、实行派驻与巡回监督相结合 | 第45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7页 |
附录 | 第47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