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1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2页 |
1.1.1 “旅游+互联网”时代的到来 | 第9页 |
1.1.2 我国网民数量和网络安全感知的提升 | 第9-10页 |
1.1.3 大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| 第10-11页 |
1.1.4 多种类的旅游虚拟社区孕育了结伴同游市场 | 第11-12页 |
1.2 选题缘由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4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1.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| 第14-15页 |
1.5 研究方法和框架 | 第15-17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5.2 研究框架 | 第15-17页 |
2 相关文献研究 | 第17-30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17-19页 |
2.1.1 旅游虚拟社区 | 第17-18页 |
2.1.2 结伴同游 | 第18-19页 |
2.2 相关理论 | 第19-22页 |
2.2.1 旅游动机理论 | 第19-21页 |
2.2.2 休闲限制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22-28页 |
2.3.1 大学生出游动机研究 | 第22-23页 |
2.3.2 阻碍大学生出游因素研究 | 第23-25页 |
2.3.3 社区成员参与旅游虚拟社区结伴同游动机研究 | 第25-27页 |
2.3.4 社区成员参与旅游虚拟社区结伴同游阻碍研究 | 第27-28页 |
2.4 小结 | 第28-30页 |
3 大学生参与结伴同游的现状调查 | 第30-36页 |
3.1 调查设计 | 第30页 |
3.2 调查结果分析 | 第30-35页 |
3.2.1 样本人口学特征描述性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2.2 大学生常去的旅游虚拟社区 | 第31-32页 |
3.2.3 每次登陆旅游虚拟社区平均时长 | 第32页 |
3.2.4 征友帖关注情况 | 第32-34页 |
3.2.5 参与结伴意愿和次数 | 第34-35页 |
3.3 小结 | 第35-36页 |
4 大学生参与结伴同游动机和阻碍因素的因子分析 | 第36-50页 |
4.1 量表的设计依据 | 第36-38页 |
4.1.1 动机量表的设计依据 | 第36-37页 |
4.1.2 阻碍因素量表的设计依据 | 第37-38页 |
4.2 大学生参与结伴同游动机的因子分析 | 第38-44页 |
4.2.1 信度和效度分析 | 第38-40页 |
4.2.2 因子分析 | 第40-42页 |
4.2.3 不同因子的动机强弱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3 大学生参与结伴同游的阻碍因子分析 | 第44-48页 |
4.3.1 信度和效度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3.2 因子分析 | 第45-47页 |
4.3.3 不同因子的阻碍程度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4 小结 | 第48-50页 |
5 研究结论和建议 | 第50-55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50-51页 |
5.2 对开发大学生结伴同游市场的建议 | 第51-54页 |
5.2.1 加强社区管理,改善网络环境 | 第51-52页 |
5.2.2 规范结伴同游者的进入审核机制 | 第52页 |
5.2.3 优化社区服务内容,满足参与者多种需求 | 第52-53页 |
5.2.4 丰富筛选征友帖的条件,实现快速精准结伴 | 第53页 |
5.2.5 完善结伴同游相关的法律制度 | 第53-54页 |
5.3 研究局限性 | 第54页 |
5.4 未来研究方向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附录A:攻读学位期间著作 | 第59-60页 |
附录B:调查问卷 | 第60-64页 |
附录C:访谈提纲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