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金融组织、银行论文--城乡金融组织论文

山东省农村金融供求的缺口及其成因分析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农村金融供求关系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农村金融融量缺口的测算方法研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农村金融供需缺口的成因研究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文献评述第17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创新点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不足之处第18-19页
第2章 农村金融供求的基础理论第19-23页
    2.1 金融抑制理论第19-20页
    2.2 金融融量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2.3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21页
    2.4 信贷配给理论第21-22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2-23页
第3章 山东省农村金融供求现状分析第23-31页
    3.1 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农村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第25页
    3.2 山东省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分类及需求特征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分类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农村金融需求的特征第27页
    3.3 山东省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分类及其特征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第29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29-31页
第4章 山东省农村金融融量缺口的测算第31-40页
    4.1 农村金融理论融量分析第31-33页
    4.2 农村金融实际融量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4.3 农村金融融量缺口测算分析第34-36页
    4.4 农村金融融量缺口的预测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ADF平稳性检验及处理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ARMA模型的参数估计及预测第38-39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39-40页
第5章 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成因分析:基于博弈论的视角第40-62页
    5.1 农村信贷合作关系不持久第40-42页
    5.2 农村信贷主体缺乏理性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演化博弈的假设及收益分析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演化博弈的稳定策略分析第44-47页
    5.3 农村信贷担保制度不健全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引入抵押担保的信贷博弈模型构建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引入抵押担保的信贷博弈均衡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5.4 农村信贷双方间缺乏长期有效的制约机制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制约机制中触发策略的设立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含有触发策略的信贷博弈均衡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5.5 信息不对称不利于农村信贷关系的建立第52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信号博弈的假设及收益分析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信号博弈中金融机构的最优选择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信号博弈中农户的最优选择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4 信号博弈中精炼BayesNash均衡状态的分析第57-60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60-62页
第6章 关于促进山东省农村金融供求平衡的政策建议第62-66页
    6.1 规范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深化正规金融机构的改革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引导非正规金融规范化第62-63页
    6.2 提高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素质第63页
    6.3 加快农村担保体系建设第63页
    6.4 引入制约机制便于长期合作第63-64页
    6.5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第64页
    6.6 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第64页
    6.7 本章小结第64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68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68-69页
致谢第69页

论文共6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改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合成及其应用研究
下一篇:关于罗素的幸福观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