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--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--水质评价论文

福州盆地中心区地下水水质时空分析及评价

中文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地下水水质空间插值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水质评价第13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技术路线第16-18页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收集与分析第18-41页
    2.1 研究区概况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地下水概况第19页
    2.2 数据来源第19-22页
    2.3 水质指标的选择及统计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水质指标的选择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水质指标的统计数据第23页
    2.4 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异分析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水质指标时间变异分析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水质 指标的空间变异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2.5 地下水水质影响因子分析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相关性检验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公因子提取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公因子解释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地下水质影响因素分析第29-30页
    2.6 水质影响因子数据处理第30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月降水量数据处理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月蒸发量数据处理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土壤类型数据处理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6.4 地质岩性数据处理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6.5 城市内河数据处理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6.6 人类活动密度数据处理第39-40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40-41页
第三章 基于RBF的地下水水质空间插值第41-53页
    3.1 RBF空间插值原理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RBF网络输入层处理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径向基神经网络第42-44页
    3.2 RBF神经网络模型构建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RBF神经网络输入输出因子确定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数据预处理第44页
    3.3 RBF神经网络训练与预测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RBF神经网络训练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RBF神经网络预测第44-45页
    3.4 误差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3.5 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特征第46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总硬度空间分布特征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溶解性总固体空间分布特征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氟化物空间分布特征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硝酸根空间分布特征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氨氮空间分布特征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6 总铁空间分布特征第51-52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52-53页
第四章 基于优化支持向量机地下水水质评价第53-66页
    4.1 支持向量机算法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支持向量机理论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最优分类超平面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线性支持向量机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非线性支持向量机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核函数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支持向量机参数的影响第58页
    4.2 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粒子群算法原理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分类参数步骤第59-60页
    4.3 基于PSO-SVM的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地下水水质分类及指标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PSO-SVM与其他方法评价结果对比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基于PSO-SVM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及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4.4 地下水水质变化原因分析第63-65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5-66页
总结与展望第66-68页
    总结第66-67页
    展望第67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5页
致谢第75-76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6页

论文共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Ru基催化剂对氯代挥发性有机物(CVOCs)的催化氧化研究
下一篇:铁镁氧化物负载胡敏酸对砷镉的吸附及对其在水稻中含量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