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高温灾害风险评估及规划应对--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

中文摘要第3-5页
英文摘要第5-7页
1 绪论第16-44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、目的与意义第16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缘起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背景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研究目的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研究意义第20-21页
    1.2 基本概念界定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城市高温灾害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高温灾害风险评估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大数据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多源数据第23-25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5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城市高温灾害发展脉络研究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高温灾害的多源数据研究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城市高温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城市高温灾害规划应对研究第29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对现有研究的总结第34-35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论文研究框架第37-38页
    1.5 研究区域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自然地理特征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社会经济特征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历史高温情况第39页
    1.6 研究方法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地表温度反演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核密度分析方法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层次分析法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5 微气候仿真模拟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6 其他分析方法第42-43页
    1.7 本章小结第43-44页
2 城市高温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第44-56页
    2.1 评估指标的确定第44页
    2.2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44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遥感数据来源与处理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网络数据来源与处理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气象站数据来源与处理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实测气象数据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其他辅助数据第52页
    2.3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52-54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54-56页
3 重庆市中心城区高温灾害风险评估第56-90页
    3.1 重庆市中心城区高温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第56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高温灾害日数变化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持续性高温灾害事件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年极端最高气温变化特征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高温灾害空间特征第60-66页
    3.2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空气温度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城市化程度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第69页
    3.3 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第69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综合地形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河流水系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植被覆盖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第73-74页
    3.4 承灾体易损性分析第74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人口分布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经济分布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高温感知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承灾体易损性分析第79-80页
    3.5 高温灾害综合风险分析第80-82页
    3.6 渝中区高温灾害风险评估第82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渝中区概况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指标体系及对应权重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渝中区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渝中区孕灾环境敏感性评估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5 渝中区承灾体易损性评估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6 渝中区高温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第86-88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88-90页
4 城市高温灾害的规划应对途径第90-124页
    4.1 城市高温灾害与规划应对关系第90-95页
    4.2 城市总体规划应对高温灾害措施第95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城镇体系规划第96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中心城区规划第99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城市专项规划第108页
    4.3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对高温灾害措施第108-12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土地使用控制第111-11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道路交通规划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城市设计引导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建筑建造控制第118-120页
    4.4 城市设计应对高温灾害措施第120-12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街道空间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建筑布局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绿化广场第123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123-124页
5 城市高温灾害规划应对效益评估第124-140页
    5.1 现状热环境情况第124-12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研究区概况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流程方法第125-12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现状热舒适度情况第127-128页
    5.2 应对途径及改善效果第128-13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街道空间第128-13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建筑布局第132-13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绿化广场第134-137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137-140页
6 总结第140-144页
    6.1 主要研究结论第140-141页
    6.2 创新点第141-142页
    6.3 研究不足第142-144页
致谢第144-146页
参考文献第146-153页
附录第153页
    A.作者再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第153页
    B.作者再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53页

论文共15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河岸水环境保护的浅丘型城市河岸带规划方法研究
下一篇:重庆历史文化名镇原真性检验模型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