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7页 |
1 绪论 | 第15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| 第16-18页 |
1.2.1 河岸水环境 | 第16页 |
1.2.2 浅丘型城市 | 第16-17页 |
1.2.3 城市规划区研究范围 | 第17页 |
1.2.4 浅丘型城市河岸带 | 第17-18页 |
1.3 针对议题 | 第18-19页 |
1.3.1 河岸水环境建设不当诱发严重生态环境问题 | 第18页 |
1.3.2 城市河岸带规划方法不足、内容缺失 | 第18页 |
1.3.3 城市河岸带管控措施相对乏力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重点 | 第19页 |
1.4.1 城市河岸水环境特征与保护利用路径 | 第19页 |
1.4.2 河岸水环境保护背景下的河岸带规划方法与内容 | 第19页 |
1.4.3 河岸带管控措施与相关规划衔接 | 第19页 |
1.5 研究意义与目的 | 第19-20页 |
1.5.1 研究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5.2 研究目的 | 第20页 |
1.6 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20-21页 |
1.6.1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6.2 研究框架 | 第21页 |
1.7 本章小结 | 第21-23页 |
2 浅丘型城市河岸带建设所诱发的河岸水环境问题与相关研究 | 第23-35页 |
2.1 城市河岸水环境现状问题 | 第23-26页 |
2.1.1 河岸带建设所诱发的城市河岸水环境问题 | 第23-25页 |
2.1.2 城市河岸带规划方法与内容问题 | 第25-26页 |
2.1.3 河岸带管控措施乏力问题 | 第26页 |
2.2 河岸带与水岸环境保护相关研究 | 第26-34页 |
2.2.1 纵向河岸水环境与河岸带相关研究 | 第26-30页 |
2.2.2 垂向河岸水环境与河岸带相关研究 | 第30-31页 |
2.2.3 横向河岸水环境与河岸带相关研究 | 第31-32页 |
2.2.4 相关案例实践 | 第32-34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3 浅丘型城市河岸水环境特征认知与河岸带规划导向 | 第35-49页 |
3.1 浅丘型城市建设特点与河流水系特征 | 第35-38页 |
3.1.1 浅丘型城市建设特点 | 第35-36页 |
3.1.2 浅丘型城市河流水系特征 | 第36-38页 |
3.2 城市河岸水环境特征认知 | 第38-41页 |
3.2.1 较多类型变化特征 | 第38-39页 |
3.2.2 多维水文系统特征 | 第39-40页 |
3.2.3 脆弱易受干扰特征 | 第40-41页 |
3.3 城市河岸带特征认知 | 第41-46页 |
3.3.1 系统结构特征 | 第41-43页 |
3.3.2 区域分异特征 | 第43-45页 |
3.3.3 生态复杂特征 | 第45-46页 |
3.4 保护河岸水环境为背景的河岸带规划导向 | 第46-48页 |
3.4.1 总体规划定位 | 第46-47页 |
3.4.2 保护河岸水环境的河岸带规划导向 | 第47-4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4 河岸带系统纵向分区功能设置与目标设定 | 第49-73页 |
4.1 融合河岸水环境水文保护的河岸带纵向分区体系构建 | 第49-59页 |
4.1.1 基于河流自然流向的纵向分区划定 | 第49-52页 |
4.1.2 基于样带断面理论的城乡分区划定 | 第52-56页 |
4.1.3 纵向河岸带分区体系构建 | 第56-59页 |
4.2 融合河岸水环境保护与复合服务功能的河岸带功能设定 | 第59-65页 |
4.2.1 河岸水环境保护纵向分区功能设定 | 第59-61页 |
4.2.2 河岸带服务功能纵向分区功能设定 | 第61-63页 |
4.2.3 河岸带纵向分区多功能整合设置 | 第63-65页 |
4.3 融合水环境保护与服务诉求的纵向分区规划目标设定 | 第65-72页 |
4.3.1 河岸水环境内在保护需求 | 第65-67页 |
4.3.2 河岸水环境外在生态服务诉求 | 第67-68页 |
4.3.3 区域纵向分区目标设定 | 第68-7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5 分异河岸带分区横向用地及空间布局与设施配置 | 第73-117页 |
5.1 分类典型河岸带横向空间特征与用地构成 | 第73-74页 |
5.1.1 流经城区外围次级河流河岸带空间横向特征与用地构成 | 第73页 |
5.1.2 穿越城区内部次级河流河岸带横向空间特征与用地构成 | 第73-74页 |
5.2 保护与利用并行的横向空间架构组织 | 第74-76页 |
5.2.1 横向汇水通道空间组织 | 第74-75页 |
5.2.2 横向风廊及绿道组织对接 | 第75-76页 |
5.2.3 横向景观廊道空间组织 | 第76页 |
5.3 契合不同分区水环境保护与建设诉求的河岸带横向用地布局 | 第76-102页 |
5.3.1 河岸水环境保护与不同关联用地建设诉求分析 | 第76-85页 |
5.3.2 契合不同河岸水环境影响的河岸带横向用地布局 | 第85-100页 |
5.3.3 多途径促进关联地区联动 | 第100-102页 |
5.4 不同横向分区内河岸带水环境保护绿色基础设施配置 | 第102-115页 |
5.4.1 河岸带绿色基础设施配置 | 第102-105页 |
5.4.2 分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选取 | 第105-112页 |
5.4.3 实证案例分析 | 第112-11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15-117页 |
6 河岸带规划管控与设计导引 | 第117-131页 |
6.1 与相关规划衔接 | 第117-121页 |
6.1.1 与专项规划衔接 | 第118-119页 |
6.1.2 与阶段性规划衔接 | 第119-121页 |
6.2 城区土地利用管控 | 第121-124页 |
6.2.1 土地利用类型控制 | 第121-122页 |
6.2.2 开发强度控制 | 第122-123页 |
6.2.3 用地布局形态控制 | 第123-124页 |
6.3 空间设计引导 | 第124-130页 |
6.3.1 河岸带多要素管控 | 第124-128页 |
6.3.2 差异化设计导向 | 第128-130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30-131页 |
7 结语 | 第131-133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131页 |
7.2 论文创新点 | 第131-132页 |
7.3 研究存在的不足 | 第132-133页 |
致谢 | 第133-1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5-139页 |
附录 | 第1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