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燃气使用现状及特点 | 第10-11页 |
1.2 NO_x的危害及生成机理 | 第11-14页 |
1.2.1 NO_x的危害 | 第11页 |
1.2.2 NO_x的生成机理 | 第11-14页 |
1.3 NO_x的减排途径 | 第14-19页 |
1.3.1 对燃料和空气的预处理 | 第14-15页 |
1.3.2 燃料和空气的组合优化 | 第15-16页 |
1.3.3 烟气的后处理 | 第16-19页 |
1.4 烟气再循环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9页 |
1.5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2页 |
1.5.1 研究目的 | 第19页 |
1.5.2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9-21页 |
1.5.3 技术路线 | 第21页 |
1.5.4 创新点 | 第21-22页 |
2 试验台简介 | 第22-34页 |
2.1 引言 | 第22页 |
2.2 试验系统设计 | 第22-26页 |
2.2.1 液化石油气耗量计算 | 第22-23页 |
2.2.2 空气量计算 | 第23-24页 |
2.2.3 排烟系统设计 | 第24-25页 |
2.2.4 燃烧室设计 | 第25页 |
2.2.5 冷却水系统 | 第25-26页 |
2.2.6 烟气再循环系统 | 第26页 |
2.3 试验系统搭建 | 第26-31页 |
2.3.1 燃烧器 | 第27-28页 |
2.3.2 燃烧室 | 第28页 |
2.3.3 冷却水系统 | 第28-29页 |
2.3.4 燃气供应及减压系统 | 第29页 |
2.3.5 烟气再循环系统 | 第29-30页 |
2.3.6 测量装置 | 第30-31页 |
2.4 试验系统流程及调试 | 第31-33页 |
2.4.1 试验系统流程 | 第31-33页 |
2.4.2 试验系统调试 | 第3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3 液化石油气燃烧试验与结果分析 | 第34-44页 |
3.1 引言 | 第34页 |
3.2 试验方法介绍 | 第34-35页 |
3.3 试验工况介绍 | 第35-36页 |
3.3.1 无烟气再循环 | 第35页 |
3.3.2 采用烟气再循环 | 第35-36页 |
3.4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2页 |
3.4.1 不同过量空气系数对NO_x排放特性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3.4.2 不同燃气流量对NO_x排放特性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3.4.3 不同烟气再循环率对NO_x排放特性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4 液化石油气燃烧的数值模拟及优化 | 第44-66页 |
4.1 引言 | 第44页 |
4.2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| 第44-45页 |
4.3 数学物理模型 | 第45-49页 |
4.3.1 基本控制方程 | 第45-46页 |
4.3.2 几何模型简介 | 第46-47页 |
4.3.3 网格划分 | 第47-48页 |
4.3.4 物理模型选择 | 第48-49页 |
4.4 数值模拟工况介绍 | 第49页 |
4.5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| 第49-63页 |
4.5.1 燃烧区域冷态流场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5.2 不同过量空气系数对NO_x排放特性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4.5.3 不同燃气流量对NO_x排放特性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4.5.4 不同烟气再循环率对NO_x排放特性的影响 | 第54-57页 |
4.5.5 不同喷水率对NO_x排放特性的影响 | 第57-60页 |
4.5.6 不同二甲醚含量混燃对NO_x排放特性的影响 | 第60-63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3-66页 |
5 烟气再循环在工业燃气锅炉上的应用 | 第66-74页 |
5.1 引言 | 第66-67页 |
5.2 试验工况介绍 | 第67页 |
5.3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67-72页 |
5.3.1 不同燃气流量对NO_x排放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5.3.2 不同过量空气系数对NO_x排放的影响 | 第69页 |
5.3.3 有烟气再循环 | 第69-7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6.1 结论 | 第74-75页 |
6.2 展望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附录 | 第82页 |
A.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