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5页 |
1. 灰飞虱的发生概况 | 第11-14页 |
1.1 灰飞虱的分布与发生规律 | 第11页 |
1.2 灰飞虱的危害 | 第11-12页 |
1.3 灰飞虱的抗药性与交互抗性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2. 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研究 | 第14-20页 |
2.1 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研究 | 第14-19页 |
2.2 稻飞虱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发展 | 第19-20页 |
2.3 溴氰菊酯及其作用机理 | 第20页 |
3. ABC转运蛋白 | 第20-23页 |
3.1 ABC转运蛋白的结构和作用机理 | 第21-22页 |
3.2 昆虫的ABC转运蛋白及其介导的抗药性 | 第22-23页 |
4.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不同用药处理对灰飞虱抗药性持续发展的影响 | 第25-35页 |
1.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8页 |
1.1 供试昆虫 | 第26页 |
1.2 昆虫饲养 | 第26-27页 |
1.3 供试药剂 | 第27页 |
1.4 品系选育方法 | 第27页 |
1.5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| 第27页 |
1.6 抗性倍数的计算方法 | 第27-28页 |
2.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3页 |
2.1 敏感品系的纯化 | 第28页 |
2.2 不同杀虫剂对敏感品系的毒力状况 | 第28-29页 |
2.3 溴氰菊酯抗性品系的选育与抗药性监测 | 第29-31页 |
2.4 溴氰菊酯高抗品系停止药剂处理对抗药性发展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2.5 换用毒死蜱处理溴氰菊酯高抗品系对抗药性发展的影响 | 第32页 |
2.6 换用吡虫啉处理溴氰菊酯高抗品系对抗药性发展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3. 讨论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灰飞虱解毒基因与不同杀虫剂抗性的关系 | 第35-59页 |
1. 材料与方法 | 第36-40页 |
1.1 供试昆虫 | 第36-37页 |
1.2 昆虫饲养 | 第37页 |
1.3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| 第37页 |
1.4 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37-40页 |
2.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57页 |
2.1 灰飞虱P450基因表达量 | 第40-46页 |
2.2 灰飞虱酯酶基因的表达量 | 第46-47页 |
2.3 灰飞虱ABC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量 | 第47-57页 |
3. 讨论 | 第57-59页 |
第四章 灰飞虱钠离子通道基因的克隆与抗感品系的序列比对分析 | 第59-77页 |
1. 材料与方法 | 第60-67页 |
1.1 供试昆虫 | 第60页 |
1.2 昆虫饲养 | 第60页 |
1.3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| 第60-61页 |
1.4 灰飞虱钠离子通道基因的全长克隆 | 第61-66页 |
1.5 灰飞虱钠离子通道突变位点的分析 | 第66-67页 |
2. 结果与分析 | 第67-75页 |
2.1 灰飞虱钠离子通道基因的克隆与结构分析 | 第67-70页 |
2.2 灰飞虱钠离子通道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| 第70-72页 |
2.3 灰飞虱钠离子通道基因的突变位点分析 | 第72-75页 |
3. 讨论 | 第75-77页 |
全文总结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9-91页 |
致谢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