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21页 |
1.1 引言 | 第8-10页 |
1.2 电极层设计方法概述 | 第10-18页 |
1.2.1 电池模型概述 | 第11-15页 |
1.2.2 实验验证方法概述 | 第15-16页 |
1.2.3 优化设计方法概述 | 第16-18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8-21页 |
第2章 单颗粒微电极模型的开发及应用 | 第21-39页 |
2.1 模型开发 | 第21-29页 |
2.1.1 锂离子电池数学模型 | 第21-24页 |
2.1.2 团聚体颗粒模型及实验验证 | 第24-28页 |
2.1.3 实心颗粒模型 | 第28-29页 |
2.2 团聚体结构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| 第29-33页 |
2.2.1 倍率容量差异 | 第29-32页 |
2.2.2 直流内阻差异 | 第32-33页 |
2.3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| 第33-37页 |
2.3.1 材料特性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| 第34-35页 |
2.3.2 结构特性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| 第35-3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3章 颗粒规则堆叠电极层模型的开发及应用 | 第39-58页 |
3.1 模型开发 | 第39-41页 |
3.2 限制电极层倍率特性的原因分析 | 第41-46页 |
3.2.1 电极层模型的放电特性 | 第41-43页 |
3.2.2 限制电极层倍率特性的原因分析 | 第43-46页 |
3.3 导电网络设计 | 第46-56页 |
3.3.1 导电网络结构 | 第47-53页 |
3.3.2 助导电剂分布不均匀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3.3.3 一维导电网络设计 | 第54-5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4章 颗粒随机堆叠电极层模型的开发及应用 | 第58-81页 |
4.1 颗粒随机堆叠电极层模型开发及实验验证 | 第58-64页 |
4.1.1 三电极模型电池 | 第58-62页 |
4.1.2 模型开发 | 第62-63页 |
4.1.3 模型验证 | 第63-64页 |
4.2 电极层结构参数的构效关系 | 第64-74页 |
4.2.1 正交实验设计 | 第64-66页 |
4.2.2 放电曲线与Ragone图 | 第66-68页 |
4.2.3 主效应分析 | 第68-72页 |
4.2.4 曲折系数分析 | 第72-74页 |
4.3 颗粒随机堆叠对电极层性能的影响 | 第74-77页 |
4.4 有序化堆叠在高比功率电极层设计中的作用 | 第77-7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81-84页 |
5.1 核心内容与结论 | 第81-82页 |
5.2 研究展望 | 第82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91页 |
致谢 | 第91-93页 |
附录A 基于动态阻抗谱方法的镀锂参比电极形成过程探究 | 第93-102页 |
A.1 实验装置简介 | 第93-96页 |
A.2 动态阻抗谱测量结果 | 第96页 |
A.3 动态阻抗谱拟合 | 第96-97页 |
A.4 镀锂层生长的数学模型 | 第97-100页 |
A.5 本章小结 | 第100-102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