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有住区建筑底部边界空间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--以大连市为例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22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9-12页 |
1.2 研究概念及范围界定 | 第12-15页 |
1.2.1 研究概念 | 第12-14页 |
1.2.2 研究范围界定 | 第14-15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4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19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19-21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5.2 研究框架 | 第20-2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2 住区底部边界空间的发展历程与理论实践 | 第22-42页 |
2.1 国外住区建筑的发展演变 | 第22-26页 |
2.1.1 住区发展历程 | 第22-24页 |
2.1.2 住区底部功能的发展演变 | 第24-26页 |
2.2 国外住区底部边界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| 第26-35页 |
2.2.1 相关理论研究 | 第26-28页 |
2.2.2 相关实践解析 | 第28-35页 |
2.3 我国住区建筑的发展演变 | 第35-38页 |
2.3.1 住区发展历程 | 第35-37页 |
2.3.2 住区底部功能的发展演变 | 第37-38页 |
2.4 我国住区底部边界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| 第38-41页 |
2.4.1 改造指导理论 | 第38-39页 |
2.4.2 相关实践解析 | 第39-4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3 大连市既有住区底部边界空间的现状调研 | 第42-95页 |
3.1 大连市住区发展历程 | 第42-45页 |
3.1.1 规划层面 | 第42-43页 |
3.1.2 建设层面 | 第43-44页 |
3.1.3 生活层面 | 第44-45页 |
3.2 调研开展 | 第45-48页 |
3.2.1 调研住区的选取 | 第45-47页 |
3.2.2 调研流程 | 第47页 |
3.2.3 调研方法 | 第47-48页 |
3.2.4 调研内容 | 第48页 |
3.3 住区层级的现状调研分析 | 第48-75页 |
3.3.1 住区总体概况 | 第48-50页 |
3.3.2 原有公共服务设施 | 第50-54页 |
3.3.3 底部新增商业功能 | 第54-59页 |
3.3.4 底部边界空间整体状态 | 第59-75页 |
3.4 组团层级的现状调研分析 | 第75-91页 |
3.4.1 住区组团划分及对象选取 | 第75-77页 |
3.4.2 自发改造形式 | 第77-85页 |
3.4.3 空间要素类型化 | 第85-91页 |
3.5 住栋层级的现状调研分析 | 第91-94页 |
3.5.1 住区住栋的选取 | 第92页 |
3.5.2 自发复合状态 | 第92-9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94-95页 |
4 既有住区底部边界空间的现状问题及趋势探究 | 第95-106页 |
4.1 现状问题解析 | 第95-104页 |
4.1.1 原有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 | 第95-98页 |
4.1.2 新增商业功能种类和布局问题 | 第98-100页 |
4.1.3 自发改造行为产生的问题 | 第100-101页 |
4.1.4 空间要素的现状问题 | 第101-104页 |
4.2 发展趋势探究 | 第104-105页 |
4.2.1 消失与生长并存 | 第104页 |
4.2.2 私有化与共享化并存 | 第104-105页 |
4.2.3 复合化与立体化同步 | 第10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5 既有住区底部边界空间的提升策略 | 第106-114页 |
5.1 整体提升策略 | 第106-110页 |
5.1.1 住区商业设施配置的改善意见 | 第106-107页 |
5.1.2 底部新增商业功能的提升策略 | 第107-110页 |
5.2 分项提升策略 | 第110-113页 |
5.2.1 道路级别的类型化提升 | 第110-111页 |
5.2.2 改造形式的类型化提升 | 第111-112页 |
5.2.3 空间要素的类型化提升 | 第112-11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结论 | 第114-11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6-11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118-119页 |
致谢 | 第119-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