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铁车2号隧道支护结构检算及施工监控量测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2页 |
1.2.1 高速铁路隧道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1.2.2 隧道支护技术及应力检算的发展现状 | 第10页 |
1.2.3 隧道监控量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4 监控量测数据处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主要内容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工程概况 | 第13-16页 |
2.1 隧道位置及规模 | 第13页 |
2.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| 第13-15页 |
2.2.1 地质构造 | 第13-14页 |
2.2.2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14-15页 |
2.3 开挖方法及衬砌情况说明 | 第15-16页 |
第三章 隧道结构检算 | 第16-29页 |
3.1 隧道结构设计检算原理 | 第16页 |
3.2 断面选取及概况 | 第16-17页 |
3.3 计算荷载 | 第17-19页 |
3.3.1 围岩压力 | 第17-18页 |
3.3.2 支护结构的自重 | 第18页 |
3.3.3 水压力 | 第18页 |
3.3.4 被动荷载 | 第18-19页 |
3.4 ANSYS软件在隧道开挖中的应用 | 第19-22页 |
3.4.1 建模及网格划分 | 第19-20页 |
3.4.2 有限元加载与求解 | 第20-22页 |
3.5 计算结果 | 第22-24页 |
3.6 隧道衬砌安全分析 | 第24-29页 |
3.6.1 配筋前检算 | 第24-26页 |
3.6.2 配筋后检算 | 第26-29页 |
第四章 围岩变形研究及监控量测 | 第29-37页 |
4.1 隧道围岩变形机理 | 第29页 |
4.2 影响围岩变形的因素 | 第29-30页 |
4.3 监控量测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0页 |
4.4 监控量测的基本要求 | 第30-31页 |
4.5 监控量测方案 | 第31-35页 |
4.5.1 测量项目及仪器 | 第31页 |
4.5.2 监测频率 | 第31-32页 |
4.5.3 拱顶下沉及水平收敛断面布置 | 第32-34页 |
4.5.4 地表下沉断面布置 | 第34页 |
4.5.5 埋设观测要求 | 第34-35页 |
4.6 数据结果 | 第35-36页 |
4.7 洞室稳定判定依据 | 第36-37页 |
第五章 灰色系统理论在监控测量中的应用 | 第37-54页 |
5.1 灰色系统理论简介 | 第37-38页 |
5.2 围岩变形灰色预测模型 | 第38-40页 |
5.2.1 GM(1,1)模型 | 第38-39页 |
5.2.2 NGM(1,1,K)模型 | 第39-40页 |
5.3 围岩变形灰色模型预测精度检验 | 第40-41页 |
5.4 西铁车2号隧道围岩收敛变形预测 | 第41-52页 |
5.4.1 拱顶下沉GM(1,1)变形预测 | 第41-44页 |
5.4.2 拱顶下沉NGM(1,1,k)变形预测 | 第44-46页 |
5.4.3 水平收敛GM(1,1)变形预测 | 第46-49页 |
5.4.4 水平收敛NGM(1,1,k)变形预测 | 第49-51页 |
5.4.5 围岩变形两种模型比较 | 第51-52页 |
5.5 结论 | 第52-5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5页 |
6.1 主要内容及结论 | 第54页 |
6.2 研究工作的展望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