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土工程中治理边坡不稳定性的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背景和意义 | 第9页 |
1.2 研究状况 | 第9-11页 |
1.3 发展趋势 | 第11页 |
1.4 创新与不足 | 第11-12页 |
1.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岩土边坡失稳破坏形式与机制 | 第13-17页 |
2.1 基本概念 | 第13-14页 |
2.2 破坏形式与影响机制 | 第14-15页 |
2.3 影响因素的分析 | 第15-17页 |
2.3.1 岩土边坡岩体结构因素的影响 | 第15页 |
2.3.2 力学因素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2.3.3 水因素的影响 | 第16页 |
2.3.4 其它因素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第三章 边坡稳定性的分析计算方法 | 第17-26页 |
3.1 分析计算方法 | 第17-24页 |
3.1.1 定性分析法 | 第17-18页 |
3.1.2 定量分析法 | 第18-19页 |
3.1.3 瑞典条分法 | 第19-22页 |
3.1.4 非确定性分析法 | 第22页 |
3.1.5 毕肖普条分法 | 第22-24页 |
3.1.6 现场监测分析法 | 第24页 |
3.2 存在的问题 | 第24-26页 |
第四章 边坡弹塑性有限元理论 | 第26-40页 |
4.1 弹塑性的基本理论 | 第26-31页 |
4.1.1 概述 | 第26页 |
4.1.2 岩土塑性力学基础 | 第26-31页 |
4.2 常用的弹塑性模型 | 第31-32页 |
4.3 有限元基本理论 | 第32-37页 |
4.3.1 概述 | 第32-33页 |
4.3.2 平面八结点等参单元数学分析 | 第33-37页 |
4.4 弹塑性有限元的程序实现 | 第37-38页 |
4.5 强度折减法计算安全系数 | 第38-40页 |
第五章 边坡的综合治理 | 第40-51页 |
5.1 概述 | 第40-42页 |
5.1.1 岩土边坡治理的原则 | 第40-41页 |
5.1.2 滑坡模式 | 第41-42页 |
5.2 岩土边坡的浅层治理 | 第42-44页 |
5.2.1 地面排水 | 第42-43页 |
5.2.2 截水沟设计 | 第43页 |
5.2.3 坡面防护 | 第43-44页 |
5.2.4 冲刷防护 | 第44页 |
5.3 岩土边坡的深层治理 | 第44-48页 |
5.3.1 排除深层地下水 | 第44-45页 |
5.3.2 土钉支护 | 第45-47页 |
5.3.3 锚固技术 | 第47-48页 |
5.4 深浅层结合的治理 | 第48-49页 |
5.4.1 挡土墙 | 第48页 |
5.4.2 抗滑桩 | 第48-4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六章 工程实例 | 第51-63页 |
6.1 工程实例1 | 第51-57页 |
6.1.1 工程地质条件 | 第51-52页 |
6.1.2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52页 |
6.1.3 不良地质条件 | 第52-53页 |
6.1.4 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试验 | 第53-55页 |
6.1.5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| 第55-57页 |
6.2 工程实例2 | 第57-63页 |
6.2.1 岩体综合强度指标 | 第57-58页 |
6.2.2 数值模型及边界条件 | 第58页 |
6.2.3 高边坡稳定性分析 | 第58-59页 |
6.2.4 预应力锚索格子梁加固边坡有限元分析 | 第59-63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