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2.1 股利政策相关理论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内外上市公司“高送转”建议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4 论文的基本框架 | 第16-19页 |
1.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我国上市公司“高送转”现状 | 第20-28页 |
2.1 股利相关概念 | 第20-22页 |
2.1.1 相关股利概念 | 第20页 |
2.1.2 股利支付的程序 | 第20-21页 |
2.1.3 “高送转”的概念 | 第21页 |
2.1.4 支付股利的相关影响因素 | 第21-22页 |
2.2 上市公司“高送转”的现状 | 第22-24页 |
2.2.1 我国“高送转”相关政策 | 第22-23页 |
2.2.2 我国上市公司的“高送转”现状 | 第23-24页 |
2.3 上市公司“高送转”的动因 | 第24-26页 |
2.3.1 常规动因 | 第24-25页 |
2.3.2 其他动因 | 第25-26页 |
2.4 上市公司“高送转”的经济后果 | 第26-28页 |
2.4.1 公司股票流动性增强 | 第26-27页 |
2.4.2 公司股价受到影响 | 第27页 |
2.4.3 公司股本扩张及其摊薄效应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赢时胜及大晟文化“高送转”的案例介绍 | 第28-35页 |
3.1 “高送转”的背景简介 | 第28-29页 |
3.1.1 赢时胜基本情况 | 第28页 |
3.1.2 大晟文化基本情况 | 第28-29页 |
3.2 赢时胜及大晟文化“高送转”概况 | 第29-35页 |
3.2.1 赢时胜的“高送转”概况 | 第29-33页 |
3.2.2 大晟文化的“高送转”概况 | 第33-35页 |
第4章 赢时胜及大晟文化“高送转”案例研究 | 第35-53页 |
4.1 “高送转”前的财务表现 | 第35-40页 |
4.1.1 赢时胜“高送转”前的财务表现 | 第35-38页 |
4.1.2 大晟文化“高送转”前的财务表现 | 第38-40页 |
4.2 “高送转”带来的影响 | 第40-45页 |
4.2.1 资本市场反应 | 第40-41页 |
4.2.2 投资者反应 | 第41-43页 |
4.2.3 媒体反应 | 第43-44页 |
4.2.4 监管机构反应 | 第44-45页 |
4.3 赢时胜及大晟文化“高送转”的相同动因 | 第45-47页 |
4.3.1 扩大股本规模 | 第45-46页 |
4.3.2 保留公司的流动性资金 | 第46-47页 |
4.4 赢时胜“高送转”的其他动因研究 | 第47-49页 |
4.4.1 大股东减持套现 | 第47-48页 |
4.4.2 规避减持新规 | 第48-49页 |
4.5 大晟文化“高送转”的其他动因研究 | 第49-53页 |
4.5.1 由于重组失败而安抚股民 | 第49-50页 |
4.5.2 规避再融资新规 | 第50-51页 |
4.5.3 提高股票的流动性 | 第51-53页 |
第5章 研究结论与治理建议 | 第53-58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53-54页 |
5.1.1 监管层已从严监管上市公司的“高送转” | 第53页 |
5.1.2 多数投资者对待“高送转”不再盲目追捧 | 第53页 |
5.1.3 上市公司“高送转”存在看好公司未来发展以外的动因 | 第53-54页 |
5.2 治理建议 | 第54-58页 |
5.2.1 对监管层的相关政策建议 | 第54-55页 |
5.2.2 对上市公司的相关建议 | 第55-56页 |
5.2.3 对投资者的相关建议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