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3页 |
0.1 问题的提出 | 第9页 |
0.2 选题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0.3 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0.4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0.5 结构安排 | 第12-13页 |
第1章 证券纠纷调解机制的运行机理及现状分析 | 第13-22页 |
1.1 证券纠纷调解机制及相关概念之厘清 | 第13页 |
1.2 证券纠纷调解机制的历史沿革 | 第13-14页 |
1.3 证券纠纷调解机制的比较优势 | 第14-17页 |
1.3.1 以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为基础 | 第14-15页 |
1.3.2 调解机构特殊性 | 第15页 |
1.3.3 程序简便快捷 | 第15-16页 |
1.3.4 专业化程度高 | 第16页 |
1.3.5 解纷成本较低 | 第16页 |
1.3.6 保密性较强 | 第16-17页 |
1.4 证券纠纷调解机制的运行现状及具体实践 | 第17-22页 |
1.4.1 证券纠纷调解机制的运行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4.2 证券纠纷调解机制的具体实践 | 第19-22页 |
第2章 证券纠纷调解机制的实践反思 | 第22-30页 |
2.1 证券纠纷调解机制的制度定位失准 | 第22-23页 |
2.2 调解机制的基础立法缺失 | 第23-25页 |
2.2.1 证券行业自律组织调解立法及缺陷 | 第23-24页 |
2.2.2 证券纠纷中的人民调解立法及缺陷 | 第24页 |
2.2.3 证券纠纷中的民商事调解立法及其缺陷 | 第24页 |
2.2.4 证券纠纷中的法院调解立法及其缺陷 | 第24-25页 |
2.3 调解主体的双向能力缺陷 | 第25-27页 |
2.3.1 调解主持主体单一化 | 第25-27页 |
2.3.2 参调主体能力缺陷问题 | 第27页 |
2.4 调解程序的制度设置瑕疵 | 第27-30页 |
2.4.1 证券纠纷调解程序过于简单 | 第27-28页 |
2.4.2 证券纠纷调解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 | 第28-30页 |
第3章 证券纠纷调解机制的完善路径 | 第30-40页 |
3.1 理顺证券纠纷调解机制的制度属性 | 第30-31页 |
3.2 构建体系化的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 | 第31-33页 |
3.2.1 建立证券纠纷调解基金 | 第31-32页 |
3.2.2 强化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的调解功能 | 第32页 |
3.2.3 转变调解无强制执行力的观念 | 第32页 |
3.2.4 加强证券投资领域的教育与培训 | 第32-33页 |
3.2.5 给予投资者和市场机构主体差异化待遇 | 第33页 |
3.3 支持调解主持主体的多元化 | 第33-36页 |
3.3.1 赋予证券交易所证券纠纷调解职能 | 第33-34页 |
3.3.2 赋予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及其下属机构调解职能 | 第34页 |
3.3.3 赋予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调解职能 | 第34-35页 |
3.3.4 赋予证券公司证券纠纷调解职能 | 第35页 |
3.3.5 完善证券业协会调解中心的调解职能 | 第35-36页 |
3.4 改革和完善证券纠纷调解衔接机制 | 第36-38页 |
3.4.1 改革和完善“诉调对接”机制 | 第36-37页 |
3.4.2 改革和完善“仲调对接”机制 | 第37页 |
3.4.3 改革和完善“不同类型调解对接”机制 | 第37-38页 |
3.5 充实和细化证券纠纷调解程序规则 | 第38-40页 |
3.5.1 细化具体调解程序 | 第38页 |
3.5.2 明确调解收费制度 | 第38-40页 |
致谢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