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23页 |
1.1 水资源现状 | 第9页 |
1.2 水体重金属污染及危害 | 第9-10页 |
1.3 重金属处理方法 | 第10-12页 |
1.3.1 化学沉淀法 | 第10-11页 |
1.3.2 离子交换法 | 第11-12页 |
1.3.3 膜分离法 | 第12页 |
1.3.4 吸附法 | 第12页 |
1.4 电容去离子技术(Capacitivedeionization,CDI) | 第12-16页 |
1.4.1 电容去离子技术的发展历程 | 第13-14页 |
1.4.2 电容去离子技术的工作原理 | 第14-16页 |
1.5 电容去离子电极材料 | 第16-21页 |
1.5.1 碳材料 | 第16-19页 |
1.5.2 金属氧化物 | 第19-20页 |
1.5.3 导电聚合物 | 第20-21页 |
1.6 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| 第21-23页 |
1.6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6.2 研究内容和路线 | 第22-23页 |
2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23-33页 |
2.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| 第23-24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23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3-24页 |
2.2 电极的制备 | 第24-25页 |
2.2.1 活性碳纤维(ACF)的预处理 | 第24页 |
2.2.2 二氧化钛改性活性碳纤维(TiO_2/ACF)的制备 | 第24-25页 |
2.3 表征方法 | 第25-26页 |
2.3.1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和X射线能谱分析(EDS) | 第25页 |
2.3.2 X射线衍射分析(XRD) | 第25页 |
2.3.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(XPS) | 第25-26页 |
2.4 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26-27页 |
2.4.1 循环伏安测试(CV) | 第26页 |
2.4.2 恒电流充放电(GCD) | 第26-27页 |
2.4.3 交流阻抗图谱分析(EIS) | 第27页 |
2.5 电容去离子实验方法 | 第27-29页 |
2.5.1 实验装置 | 第27-29页 |
2.5.2 实验操作 | 第29页 |
2.6 实验分析方法 | 第29-30页 |
2.6.1 铜离子浓度分析方法 | 第29-30页 |
2.7 实验数据处理 | 第30页 |
2.7.1 电吸附容量Q(mg/g) | 第30页 |
2.8 吸附机理分析 | 第30-33页 |
2.8.1 吸附动力学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8.2 吸附等温线分析 | 第31-33页 |
3 电极的理化性质和电化学表征 | 第33-39页 |
3.1 电极的理化性质表征 | 第33-35页 |
3.1.1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1.2 XRD图谱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2 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35-38页 |
3.2.1 循环伏安曲线 | 第35-36页 |
3.2.2 恒电流充放电 | 第36-37页 |
3.2.3 交流阻抗图谱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4 ACF与TiO_2/ACF电极电吸附除Cu(Ⅱ)的研究 | 第39-49页 |
4.1 操作条件对电容去离子的影响 | 第39-45页 |
4.1.1 工作电压对电容去离子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4.1.2 进水流量对电容去离子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4.1.3 初始浓度对电容去离子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4.1.4 pH对电容去离子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4.2 TiO_2/ACF与ACF电极去除铜离子效果对比 | 第45页 |
4.3 吸附动力学研究 | 第45-47页 |
4.4 吸附等温线研究 | 第47-4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5 电容去离子耦合电催化去除铜离子和柠檬酸 | 第49-54页 |
5.1 引言 | 第49页 |
5.2 TiO_2/ACF不同电极组合方式对铜离子和柠檬酸的去除 | 第49-50页 |
5.3 TiO_2/ACF电极对铜离子和柠檬酸的去除 | 第50-51页 |
5.4 TiO_2/ACF电极处理复合废水前后形貌变化及能谱分析 | 第51-52页 |
5.5 XPS铜离子形态分析 | 第52-53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6.1 结论 | 第54-55页 |
6.2 展望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