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文献综述 | 第16-26页 |
第一章 影响机体免疫反应的布鲁氏菌相关因子及宿主细胞TNF-α研究进展 | 第16-26页 |
1.1 影响机体免疫反应的布鲁氏菌相关因子研究进展 | 第16-19页 |
1.1.1 布鲁氏菌外膜蛋白 | 第16-17页 |
1.1.2 布鲁氏菌脂多糖 | 第17-18页 |
1.1.3 布鲁氏菌Ⅳ型分泌系统及效应分子 | 第18-19页 |
1.2 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5和Omp31研究进展 | 第19-21页 |
1.2.1 Omp25和Omp31生物学特性 | 第19页 |
1.2.2 Omp25和Omp31对机体免疫反应的影响 | 第19-21页 |
1.3 TNF-α研究进展 | 第21-25页 |
1.3.1 TNF-α的生物学特性 | 第21页 |
1.3.2 TNF-α产生的调控机制 | 第21-25页 |
1.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25-26页 |
试验研究 | 第26-82页 |
第二章 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5和Omp31的慢病毒包装及鉴定 | 第26-37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27-29页 |
2.1.1 载体、菌株及细胞 | 第27页 |
2.1.2 主要试剂 | 第27页 |
2.1.3 主要仪器 | 第27-28页 |
2.1.4 主要溶液的配制 | 第28-29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29-32页 |
2.2.1PCR扩增omp25和omp31 | 第29页 |
2.2.2 慢病毒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| 第29-30页 |
2.2.3 慢病毒包装 | 第30-31页 |
2.2.4 慢病毒超滤浓缩及滴度测定 | 第31页 |
2.2.5 RT-PCR法检测omp25和omp31 | 第31-32页 |
2.2.6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Omp25和Omp31 | 第32页 |
2.3 结果 | 第32-35页 |
2.3.1 PCR扩增omp25和omp31 | 第32-33页 |
2.3.2 重组慢病毒表达质粒的鉴定 | 第33-34页 |
2.3.3 慢病毒包装 | 第34页 |
2.3.4 慢病毒RT-PCR鉴定 | 第34-35页 |
2.3.5 慢病毒western blotting鉴定 | 第35页 |
2.4 讨论 | 第35-36页 |
2.5 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5和Omp31对巨噬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| 第37-44页 |
3.1 试验材料 | 第37-38页 |
3.1.1 慢病毒和细胞 | 第37页 |
3.1.2 主要试剂 | 第37-38页 |
3.1.3 主要仪器 | 第38页 |
3.2 试验方法 | 第38-39页 |
3.2.1 Omp25和Omp31慢病毒感染巨噬细胞最佳浓度和时间的测定 | 第38-39页 |
3.2.2 流式细胞术检测Omp25和Omp31对巨噬细胞周期的影响 | 第39页 |
3.2.3 流式细胞术检测Omp25和Omp31慢病毒对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 | 第39页 |
3.2.4 统计学分析 | 第39页 |
3.3 结果 | 第39-42页 |
3.3.1 Omp25和Omp31慢病毒感染巨噬细胞最佳浓度和时间的测定 | 第39-41页 |
3.3.2 Omp25和Omp31慢病毒感染对巨噬细胞周期的影响 | 第41页 |
3.3.3 Omp25和Omp31慢病毒感染对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4 讨论 | 第42-43页 |
3.5 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5和Omp31对巨噬细胞促炎因子产生的影响 | 第44-55页 |
4.1 试验材料 | 第44-46页 |
4.1.1 慢病毒和细胞 | 第44-45页 |
4.1.2 主要试剂 | 第45页 |
4.1.3 主要仪器 | 第45页 |
4.1.4 主要溶液的配制 | 第45-46页 |
4.2 试验方法 | 第46-49页 |
4.2.1 western blotting检测Omp25和Omp31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 | 第46-47页 |
4.2.2 ELISA检测Omp25和Omp31对巨噬细胞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| 第47页 |
4.2.3 Q-PCR检测Omp25和Omp31对巨噬细胞促炎因子转录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4.2.4 双萤光素酶检测TNF-α启动子活性 | 第49页 |
4.2.5 统计学分析 | 第49页 |
4.3 结果 | 第49-53页 |
4.3.1 Omp25和Omp31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 | 第49-50页 |
4.3.2 Omp25和Omp31对巨噬细胞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4.3.3 Omp25和Omp31对巨噬细胞促炎因子转录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3.4 Omp25和Omp31对TNF-α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4 讨论 | 第53-54页 |
4.5 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五章 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5诱导的miRNAs变化对TNF-α产生的调控作用 | 第55-72页 |
5.1 试验材料 | 第55-57页 |
5.1.1 慢病毒和细胞 | 第55-56页 |
5.1.2 主要试剂 | 第56页 |
5.1.3 主要仪器 | 第56-57页 |
5.2 试验方法 | 第57-61页 |
5.2.1 预测调控TNF-α表达的miRNA | 第57页 |
5.2.2 Q-PCR检测Omp25对巨噬细胞miRNA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5.2.3 Q-PCR和ELISA检测miRNAmimics对TNF-α转录和表达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5.2.4 双荧光素酶筛选miRNAs靶基因 | 第59页 |
5.2.5 western blotting验证miR-146a和miR-351-5p靶蛋白 | 第59-60页 |
5.2.6 western blotting检测Omp25对miR-146a和miR-351-5p靶蛋白的影响 | 第60页 |
5.2.7 Q-PCR和ELISA检测Anti-miRNAs对TNF-α转录和表达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5.2.8 统计学分析 | 第61页 |
5.3 结果 | 第61-69页 |
5.3.1 预测调控TNF-α表达的miRNA | 第61页 |
5.3.2 Omp25对巨噬细胞miRNA水平的影响 | 第61-63页 |
5.3.3 miRNA对TNF-α转录和表达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5.3.4 miRNAs靶基因的筛选 | 第64-66页 |
5.3.5 miR-146a和miR-351-5p靶蛋白的验证 | 第66页 |
5.3.6 Omp25对miR-146a和miR-351-5p靶蛋白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5.3.7 Omp25诱导的miRNAs对TNF-α转录和表达的作用 | 第67-69页 |
5.4 讨论 | 第69-71页 |
5.5 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六章 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5调控巨噬细胞TNF-α产生的信号转导通路 | 第72-82页 |
6.1 试验材料 | 第72-73页 |
6.1.1 病毒和细胞 | 第72页 |
6.1.2 主要试剂 | 第72-73页 |
6.1.3 主要仪器 | 第73页 |
6.2 试验方法 | 第73-75页 |
6.2.1 双萤光素酶检测Omp25和Omp31对NF-κB转录活性的影响 | 第73页 |
6.2.2 western blotting检测Omp25和Omp31对NF-κB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6.2.3 western blotting检测miR-146a和miR-351-5p对NF-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| 第74页 |
6.2.4 western blotting检测Omp25对JAK-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 | 第74页 |
6.2.5 Q-PCR检测JAK2-STAT3信号通路对TNF-α转录的作用 | 第74页 |
6.2.6 ELISA检测JAK2-STAT3信号通路对TNF-α表达的作用 | 第74-75页 |
6.2.7 Q-PCR检测JAK2-STAT3对miRNA水平的影响 | 第75页 |
6.2.8 统计学分析 | 第75页 |
6.3 结果 | 第75-80页 |
6.3.1 Omp25和Omp31对NF-κB转录活性的影响 | 第75页 |
6.3.2 Omp25和Omp31对NF-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6.3.2 miR-146a和miR-351-5p对NF-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6.3.4 Omp25对JAK-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6.3.5 JAK2-STAT3信号通路对TNF-α转录的作用 | 第78-79页 |
6.3.6 JAK2-STAT3信号通路对TNF-α表达的作用 | 第79-80页 |
6.3.7 JAK2-STAT3信号通路对miRNA水平的影响 | 第80页 |
6.4 讨论 | 第80-81页 |
6.5 小结 | 第81-82页 |
结论 | 第82-83页 |
创新点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95页 |
英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| 第95-97页 |
致谢 | 第97-9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98-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