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基础医学论文--人体生理学论文--神经生理学论文

前庭动眼反射回路学习与记忆模型研究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符号对照表第11-12页
缩略语对照表第12-15页
第一章 绪论第15-2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2 前庭动眼反射及突触可塑性简介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前庭动眼反射运动简介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前庭动眼反射神经回路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突触可塑性简介第18-19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-21页
    1.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21-23页
第二章 前庭动眼反射回路学习与记忆基础理论第23-33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3页
    2.2 VOR回路学习与记忆位点及可塑性第23-25页
    2.3 Hebbian学习理论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基于SFDP的突触可塑性规则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基于STDP的突触可塑性规则第27页
    2.4 VOR回路神经元及神经信号简介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VOR回路神经信号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苔状纤维及其神经信号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爬行纤维及其神经信号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浦肯野细胞及其神经信号第29页
    2.5 VOR回路学习与记忆巩固模型第29-31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1-33页
第三章 VOR phase-adaptation学习与记忆模型第33-49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3页
    3.2 基于神经元群体活性的VOR回路模型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VOR phase-reversal实验神经信号建模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VOR phase-reversal实验指导信号建模第35-36页
    3.3 基于SFDP的VOR回路突触可塑性规则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学习位点突触可塑性规则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MF-VN记忆位点突触可塑性规则第38页
    3.4 VOR phase-reversal实验配置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VOR phase-reversal实验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实验小鼠及模型参数选择第39-40页
    3.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0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野生型小鼠学习与记忆结果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PC-△KCC2小鼠学习与记忆结果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GC-△CACNA1A小鼠学习与记忆结果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模型模拟性能对比第45-47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47-49页
第四章 VOR gain-adaptation学习与记忆模型第49-63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9页
    4.2 基于脉冲神经网络的VOR回路模型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VOR回路模型结构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LIF神经元模型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VOR gain-adaptation模式刺激信号第52-53页
    4.3 基于STDP的VOR回路突触学习规则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学习位点突触权重变化规则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记忆位点突触权重变化规则第54-56页
    4.4 VOR gain-adaptation实验配置第56页
    4.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6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VOR短期训练实验结果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VOR间隔训练实验结果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模型仿真性能对比第60-62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62-63页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3-65页
    5.1 总结第63-64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4-65页
参考文献第65-69页
致谢第69-71页
作者简介第71-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Raf激酶抑制蛋白RKIP负向调控炎症小体的活化
下一篇: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的分离、鉴定及其对生物被膜作用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