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8-12页 |
1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1 能源发展现状 | 第12页 |
1.1.2 室内空气环境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 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新风机组的提出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新风机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3.1 蒸发冷却技术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.2 热回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页 |
1.3.3 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新风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4 课题来源 | 第17页 |
1.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7-20页 |
1.5.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5.2 课题的创新点 | 第18-20页 |
2 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新风机的理论研究 | 第20-28页 |
2.1 不同形式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 | 第20-23页 |
2.1.1 显热回收器 | 第20-22页 |
2.1.2 全热回收器 | 第22-23页 |
2.2 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新风机组工作原理 | 第23-25页 |
2.2.1 湿膜式蒸发冷却与热交换器结合新风机组工作原理 | 第23-24页 |
2.2.2 滴淋式蒸发冷却与热交换器结合新风机组工作原理 | 第24-25页 |
2.3 直接蒸发冷却技术原理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3.1 喷雾式蒸发冷却原理 | 第25-26页 |
2.3.2 湿膜式直接蒸发冷却技术原理 | 第26页 |
2.4 小结 | 第26-28页 |
3 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新风机设计计算 | 第28-38页 |
3.1 设计概况 | 第28页 |
3.2 设计气象参数 | 第28页 |
3.2.1 确定室外气象参数 | 第28页 |
3.2.2 确定室内气象参数 | 第28页 |
3.3 各功能段结构设计 | 第28-35页 |
3.3.1 板翅式换热器结构设计 | 第28-33页 |
3.3.2 直接蒸发冷却段 | 第33-35页 |
3.4 设备选型 | 第35-37页 |
3.4.1 水泵的选型 | 第35-36页 |
3.4.2 风机选型 | 第36-37页 |
3.5 小结 | 第37-38页 |
4 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新风样机实验及结果分析 | 第38-52页 |
4.1 样机概况 | 第38-39页 |
4.2 模拟干燥地区夏季工况实验 | 第39-48页 |
4.2.1 实验目的及内容 | 第39-40页 |
4.2.2 实验仪器与实验方法 | 第40-42页 |
4.2.3 实验台与实验参数 | 第42-43页 |
4.2.4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3-48页 |
4.3 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新风机组冬季热工性能测试 | 第48-50页 |
4.3.1 测试目的及测试内容 | 第48-49页 |
4.3.2 测试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4 小结 | 第50-52页 |
5 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新风机经济性分析 | 第52-60页 |
5.1 新疆某别墅概况 | 第52-53页 |
5.2 气象参数统计 | 第53页 |
5.3 经济性对比计算 | 第53-58页 |
5.3.1 热回收效率 | 第53-54页 |
5.3.2 承担的室内显热制冷量 | 第54-55页 |
5.3.3 能耗对比分析 | 第55-58页 |
5.4 小结 | 第58-60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6.1 结论 | 第60-61页 |
6.2 不足 | 第61页 |
6.3 课题展望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7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| 第70-7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清单 | 第72-7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主要学术会议目录 | 第74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