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1.1 传统集中供热系统的设计方法 | 第10-12页 |
1.1.2 现有的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 | 第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 课题研究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| 第16页 |
1.3.1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16页 |
1.3.2 实际应用价值 | 第16页 |
1.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4.2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2 传统集中供热系统工程设计方法 | 第18-30页 |
2.1 设计热负荷计算 | 第18-19页 |
2.2 方案确定 | 第19-22页 |
2.2.1 热源的确定 | 第19页 |
2.2.2 供热介质及参数的确定 | 第19页 |
2.2.3 热网连接方式的确定 | 第19-22页 |
2.3 系统设计 | 第22-26页 |
2.3.1 系统布置 | 第22页 |
2.3.2 水力计算 | 第22-24页 |
2.3.3 水泵选型 | 第24-25页 |
2.3.4 定压补水方式的确定 | 第25-26页 |
2.3.5 系统初调节 | 第26页 |
2.4 运行调节 | 第26-28页 |
2.4.1 传统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方式 | 第26-27页 |
2.4.2 常用的运行调节方法 | 第27-2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3 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工程设计方法 | 第30-50页 |
3.1 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 | 第30-33页 |
3.1.1 与传统集中供热系统差异 | 第30-31页 |
3.1.2 动力分布式二级泵系统分类 | 第31-33页 |
3.2 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设计步骤 | 第33-35页 |
3.2.1 与传统集中供热系统设计步骤的对比 | 第33-34页 |
3.2.2 与现有的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设计的对比 | 第34页 |
3.2.3 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的设计步骤 | 第34-35页 |
3.3 零压差点位置和均压管位置及均压方式的确定 | 第35-38页 |
3.3.1 零压差点位置确定 | 第35页 |
3.3.2 均压管位置的确定 | 第35-36页 |
3.3.3 均压方式与去耦罐方式的比较 | 第36-38页 |
3.4 水力计算步骤和实现管网动态水力平衡 | 第38-46页 |
3.4.1 与传统集中供热系统水力计算比较 | 第38-39页 |
3.4.2 实现管网动态水力平衡 | 第39-41页 |
3.4.3 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水力计算步骤 | 第41-46页 |
3.5 定压补水方法 | 第46-48页 |
3.5.1 定压点位置对比及定压值计算 | 第47-48页 |
3.5.2 变频调速补水泵定压 | 第48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4 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运行策略 | 第50-64页 |
4.1 水泵变频技术 | 第50-53页 |
4.1.1 水泵变频调速原理 | 第50-51页 |
4.1.2 水泵运行的相似工况 | 第51页 |
4.1.3 水泵变频调节的节能性 | 第51-52页 |
4.1.4 变频器的变频范围 | 第52-53页 |
4.2 定、变零压差点位的运行调节方式 | 第53-55页 |
4.2.1 变零压差点运行调节 | 第53-54页 |
4.2.2 定零压差点位置运行调节 | 第54-55页 |
4.2.3 两种运行调节方式的比较 | 第55页 |
4.3 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运行策略 | 第55-61页 |
4.3.1 热源的调节 | 第56页 |
4.3.2 热源泵调节 | 第56-57页 |
4.3.3 均压管调节 | 第57-58页 |
4.3.4 用户泵调节 | 第58-60页 |
4.3.5 二级混水泵供热系统的混水泵调节 | 第60-6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4页 |
5 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工程设计案例 | 第64-74页 |
5.1 工程概况 | 第64-65页 |
5.2 案例水力计算 | 第65-70页 |
5.2.1 确定各用户的流量 | 第65-66页 |
5.2.2 确定各管段的管径和阻力 | 第66-67页 |
5.2.3 确定热源泵的流量和扬程 | 第67页 |
5.2.4 确定各用户处循环泵扬程 | 第67-70页 |
5.2.5 为各循环水泵选型 | 第70页 |
5.3 系统运行分析 | 第70-71页 |
5.4 小结 | 第71-74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6.1 结论 | 第74-75页 |
6.2 存在的不足 | 第75页 |
6.3 课题展望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0-82页 |
致谢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