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当前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绪论第13-31页
    0.1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0.1.1 论文选题的目的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0.1.2 选题的理论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0.1.3 选题的现实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0.2 选题的研究现状第16-28页
        0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-22页
        0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22-28页
    0.3 本文研究方法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0.3.1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0.3.2 文献研究方法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0.3.3 比较研究方法第29页
    0.4 论文创新点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0.4.1 提出了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原则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0.4.2 丰富和发展了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0.4.3 深化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理论基础的研究第30-31页
第1章 大学生人文精神相关概念界定第31-44页
    1.1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内涵界定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“人文”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“人文精神”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“大学生人文精神”第33-34页
    1.2 人文精神与其它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第34-4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关系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人文精神与文化素质的关系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人文精神与人本主义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第39-40页
    1.3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是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第42-44页
第2章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第44-64页
    2.1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第44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践:生命活动的根本存在方式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人的本质:“自由自觉的活动”加“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”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最高价值目标: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第47-50页
    2.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第50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与“天文”相对应的人文精神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“仁”、“爱”思想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知行合一等日常伦理道德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自强不息第54-55页
    2.3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第55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古希腊时期人文精神的发端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中世纪时期对人文精神的压抑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文艺复兴时期主体意识的觉醒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启蒙运动时期人性的高扬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德国古典哲学时期人文精神的辩证建构第62-64页
第3章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现实紧迫性第64-76页
    3.1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第64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大学生人文精神主流积极向上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第65-71页
    3.2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第71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高校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培养方法缺少时代感与创新性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培养内容缺乏层次性与整体性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高校人文精神培育具有知识化与科学化倾向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大学生自身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第75-76页
第4章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原则和内容建构第76-88页
    4.1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应该遵循的原则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现实性原则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科学理性原则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第77-78页
    4.2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第78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人文知识的教育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道德教育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价值观教育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法治教育第84-85页
    4.3 建构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体系第85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大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体系的内涵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确立自由全面发展的培育目标第86-88页
第5章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推进路径第88-101页
    5.1 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体系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加强制度建设,完善学校管理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营造管理育人氛围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育人作用第89-90页
    5.2 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第90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重视对人文精神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人文精神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专业课程增加人文精神的内容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第94-95页
    5.3 人文精神培养的实施保障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完善高校人文环境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营造良好的家庭人文环境第97页
    5.4 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第97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第9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第100-101页
结束语第101-103页
参考文献第103-113页
致谢第113-115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115页

论文共11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一核多元”:新时期村庄治理模式的转型研究
下一篇: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