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 污泥的产生与性质 | 第15-16页 |
1.3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| 第16-20页 |
1.3.1 污泥处理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2 污泥处置方式 | 第17-18页 |
1.3.3 污泥热解和水热碳化 | 第18-20页 |
1.4 磷资源概述 | 第20-23页 |
1.4.1 磷资源现状 | 第20页 |
1.4.2 污泥中磷的含量和存在形式 | 第20页 |
1.4.3 污泥中磷释放技术 | 第20-21页 |
1.4.4 污泥中磷回收技术 | 第21-23页 |
1.5 本文研究内容、意义和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1.5.2 研究意义 | 第24页 |
1.5.3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第2章 污泥中磷元素在水热碳化反应中的迁移转化 | 第25-41页 |
2.1 概述 | 第25页 |
2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5-27页 |
2.2.1 实验材料 | 第25-26页 |
2.2.2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26-27页 |
2.2.3 污泥水热碳化反应 | 第27页 |
2.3 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 | 第27-29页 |
2.3.1 污泥组成研究 | 第27页 |
2.3.2 SMT法测定污泥中五种磷 | 第27-28页 |
2.3.3 SEM-EDS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3.4 污泥及其产生的水热炭的XRD分析 | 第29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29-40页 |
2.4.1 污泥的特性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4.2 水热碳化对磷转化的影响 | 第30-34页 |
2.4.3 pH对磷转化的影响 | 第34-4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3章 单因素酸解污泥(水)热处理后焦炭释放磷的效果 | 第41-55页 |
3.1 概述 | 第41-42页 |
3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2-45页 |
3.2.1 实验材料 | 第42页 |
3.2.2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42-43页 |
3.2.3 污泥水热碳化反应 | 第43页 |
3.2.4 污泥热解反应 | 第43-44页 |
3.2.5 酸解实验 | 第44-45页 |
3.3 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 | 第45页 |
3.3.1 焦炭(水热炭、热解炭)的组成研究 | 第45页 |
3.3.2 焦炭(水热炭、热解炭)酸解前后的比较 | 第45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5-54页 |
3.4.1 焦炭(水热炭、热解炭)的特性分析 | 第45-47页 |
3.4.2 酸类型对焦炭(水热炭、热解炭)磷释放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3.4.3 酸浓度对焦炭(水热炭、热解炭)磷释放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3.4.4 酸解时间对焦炭(水热炭、热解炭)磷释放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3.4.5 固液比对焦炭(水热炭、热解炭)磷释放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3.4.6 酸解前后的焦炭(水热炭、热解炭)与残渣的比较 | 第51-5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4章 污泥(水)热处理联合酸解处理后的磷回收研究 | 第55-64页 |
4.1 概述 | 第55页 |
4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55-57页 |
4.2.1 实验材料 | 第55页 |
4.2.2 酸解方法 | 第55-56页 |
4.2.3 磷回收方法 | 第56-57页 |
4.3 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 | 第57页 |
4.3.1 含磷沉淀物的形态与组成 | 第57页 |
4.4 结果与讨论 | 第57-62页 |
4.4.1 pH值对磷回收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4.4.2 钙磷比对磷回收的影响 | 第59-62页 |
4.4.3 含磷沉淀物的形态与组成 | 第6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5章 结论、创新点和展望 | 第64-66页 |
5.1 结论 | 第64页 |
5.2 展望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3页 |
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