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6页 |
1.1 餐厨垃圾 | 第11-13页 |
1.1.1 我国餐厨垃圾的现状 | 第11页 |
1.1.2 餐厨垃圾的特点 | 第11-12页 |
1.1.3 餐厨垃圾处理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2 剩余活性污泥 | 第13-15页 |
1.2.1 我国剩余活性污泥的处理现状 | 第13页 |
1.2.2 剩余活性污泥的处理方式 | 第13-15页 |
1.3 厌氧消化技术 | 第15-18页 |
1.3.1 厌氧消化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| 第15-16页 |
1.3.2 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 | 第16-17页 |
1.3.3 参与厌氧消化的微生物 | 第17-18页 |
1.4 酶 | 第18-20页 |
1.4.1 酶的固定化 | 第18-19页 |
1.4.2 酶的影响因素 | 第19-20页 |
1.5 来源于剩余活性污泥和餐厨垃圾的酶 | 第20-23页 |
1.5.1 剩余活性污泥含有丰富的水解酶 | 第20-21页 |
1.5.2 来源于餐厨垃圾中的酶 | 第21-22页 |
1.5.3 水解酶在厌氧消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| 第22-23页 |
1.6 研究目的、内容和意义 | 第23-26页 |
1.6.1 研究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6.2 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| 第24-26页 |
第2章 实验方法 | 第26-30页 |
2.1 实验材料和装置 | 第26-27页 |
2.1.1 餐厨垃圾和剩余活性污泥的来源 | 第26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6页 |
2.1.3 实验装置 | 第26-27页 |
2.2 实验方案及参数确定 | 第27-30页 |
2.2.1 实验方案 | 第27-28页 |
2.2.2 测试指标和方法 | 第28-30页 |
第3章 餐厨垃圾与剩余活性污泥联合厌氧消化产酶性能的研究 | 第30-38页 |
3.1 前言 | 第30页 |
3.2 不同过程参数下餐厨垃圾和剩余活性污泥共发酵产酶的活力 | 第30-35页 |
3.2.1 温度对餐厨垃圾和剩余活性污泥共消化产酶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3.2.2 pH圾对餐厨垃圾和剩余活性污泥共消化产酶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3.2.3 餐厨垃圾与剩余活性污泥质量比对产酶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3.3 液态酶产品对污泥厌氧发酵水解阶段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3.3.1 投入酶液后溶解性碳水化合物和溶解性蛋白质浓度的变化 | 第35-36页 |
3.3.2 投入酶液后VSS减少量的变化和溶解性COD的变化 | 第36-3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4章 厌氧共消化体系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| 第38-48页 |
4.1 前言 | 第38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38-39页 |
4.2.1 微生物样品取点 | 第38页 |
4.2.2 实验流程 | 第38-39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7页 |
4.3.1 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和可靠性分析 | 第39-40页 |
4.3.2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| 第40-46页 |
4.3.3 微生物群落的热图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结论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7页 |
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