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前言 | 第10-19页 |
1.1 柑橘采后病害 | 第10-12页 |
1.1.1 柑橘采后主要真菌病害 | 第10页 |
1.1.2 柑橘绿霉病发病症状 | 第10-11页 |
1.1.3 柑橘绿霉病防治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2 农杆菌介导指状青霉转化 | 第12-13页 |
1.2.1 农杆菌介导转化的原理 | 第12-13页 |
1.2.2 农杆菌介导转化突变体库建立的意义 | 第13页 |
1.3 基因敲除在基因功能研究上的进展 | 第13-16页 |
1.3.1 基因敲除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| 第13-14页 |
1.3.2 提高基因敲除效率的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3 基因敲除在真菌中的发展前景 | 第15-16页 |
1.4 指状青霉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1.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7-19页 |
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9-37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19-21页 |
2.1.1 试验菌株及质粒 | 第19页 |
2.1.2 培养基、抗生素及其他试剂材料 | 第19-21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1-37页 |
2.2.1 菌株的活化及保存 | 第21页 |
2.2.1.1 菌株的活化 | 第21页 |
2.2.1.2 菌株的保存 | 第21页 |
2.2.2 指状青霉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| 第21-22页 |
2.2.3 指状青霉对潮霉素敏感性检测 | 第22页 |
2.2.4 农杆菌介导指状青霉转化 | 第22-23页 |
2.2.5 转化子的阳性检测及分子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2.5.1 待定转化子的筛选 | 第23页 |
2.2.5.2 转化子阳性检测 | 第23-24页 |
2.2.6 转化子的致病力检测 | 第24-25页 |
2.2.7 突变株P44-14-44与野生株P44接种柑橘后表面pH的差异 | 第25页 |
2.2.8 突变株P44-14-44与野生株P44超微结构的差异 | 第25页 |
2.2.8.1 扫描电镜(SEM)观察P44-14-44与P44形态差异 | 第25页 |
2.2.8.2 透射电镜(TEM)观察P44-14-44与P44形态差异 | 第25页 |
2.2.9 突变株P44-14-44与野生株P44生长速率的差异 | 第25-26页 |
2.2.9.1 菌丝生长速率测量 | 第25页 |
2.2.9.2 产孢量测定 | 第25-26页 |
2.2.10 突变株P44-14-44T-DNA拷贝数的确定 | 第26页 |
2.2.11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敲除269、275基因 | 第26-32页 |
2.2.11.1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| 第26-32页 |
2.2.11.2 269、275基因的敲除与验证 | 第32页 |
2.2.12 原生质体法敲除269、275基因 | 第32-37页 |
2.2.12.1 原生质体的制备 | 第32-33页 |
2.2.12.2 目的基因扩增回收 | 第33-35页 |
2.2.12.3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| 第35-37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51页 |
3.1 指状青霉对潮霉素敏感性检测 | 第37页 |
3.2 农杆菌介导指状青霉转化 | 第37-38页 |
3.3 待定转化子阳性检测及分子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4 转化子的致病力检测 | 第39-40页 |
3.5 突变株P44-14-44与野生株P44接种柑橘之后表面pH的差异 | 第40-41页 |
3.6 突变株P44-14-44与野生株P44形态结构的差异 | 第41-44页 |
3.6.1 扫描电镜观察突变株P44-14-44与野生株P44形态差异 | 第41-42页 |
3.6.2 透射电镜观察突变株P44-14-44与野生株P44形态差异 | 第42-44页 |
3.7 突变株P44-14-44与野生株P44生长速率的差异 | 第44-45页 |
3.7.1 菌丝生长速率测量 | 第44-45页 |
3.7.2 产孢量测定 | 第45页 |
3.8 突变株P44-14-44T-DNA拷贝数的确定 | 第45-46页 |
3.9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敲除269、275基因 | 第46-49页 |
3.9.1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| 第46-49页 |
3.9.2 269、275基因的敲除与验证 | 第49页 |
3.10 原生质体法敲除269、275基因 | 第49-51页 |
4 讨论 | 第51-55页 |
4.1 根癌农杆菌介导指状青霉突变体库的扩大 | 第51-52页 |
4.1.1 根癌农杆菌介导指状青霉转化体系的优化 | 第51页 |
4.1.2 转化子的分子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2 突变株生理生化分析 | 第52-55页 |
4.2.1 拷贝数分析 | 第52页 |
4.2.2 突变株差异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2.3 基因功能分析 | 第53-55页 |
展望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