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本文所用英文缩略词表 | 第11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1.1 SPR传感技术 | 第12-13页 |
1.1.1 SPR传感技术的原理 | 第12-13页 |
1.1.2 SPR传感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1.2 基于信号分子增强方法的SPR传感器的研究 | 第13-21页 |
1.2.1 基于等离子体纳米颗粒的信号分子增强方法 | 第13-16页 |
1.2.2 基于非等离子体材料信号分子增强方法 | 第16-21页 |
1.3 基于抗吸附材料降低非特异性吸附方法的SPR传感器研究 | 第21-24页 |
1.3.1 基于两性离子化合物降低非特异性吸附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3.2 基于聚乙二醇类化合物及衍生物降低非特异性吸附方法 | 第23页 |
1.3.3 基于多糖降低非特异性吸附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4 本文拟开展的工作 | 第24-26页 |
第2章 基于AuNPs-MoS_2的高灵敏SPR传感器用于miRNA的检测研究 | 第26-45页 |
2.1 前言 | 第26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6-32页 |
2.2.1 试剂和仪器 | 第26-29页 |
2.2.2 溶液的配制 | 第29页 |
2.2.3 AuNPs-MoS_2复合材料的合成与修饰 | 第29页 |
2.2.4 传感芯片的制备 | 第29-30页 |
2.2.5 可行性的考察 | 第30页 |
2.2.6 实验条件的优化 | 第30-31页 |
2.2.7 MiRNA-141的分析检测 | 第31-32页 |
2.2.8 实际生物样品的考察 | 第32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2-44页 |
2.3.1 检测原理 | 第32-33页 |
2.3.2 AuNPs-MoS_2复合材料的表征 | 第33-37页 |
2.3.3 DNA-linkedAuNPs-MoS_2复合材料的紫外表征 | 第37页 |
2.3.4 传感芯片的表征 | 第37-38页 |
2.3.5 可行性分析 | 第38-39页 |
2.3.6 条件的优化 | 第39-40页 |
2.3.7 MiRNA-141的定量检测 | 第40-42页 |
2.3.8 选择性的研究 | 第42页 |
2.3.9 再生性的考察 | 第42-43页 |
2.3.10 实际样的检测分析 | 第43-44页 |
2.4 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3章 基于DNA四面体的低吸附SPR传感器用于miRNA的检测研究 | 第45-66页 |
3.1 前言 | 第45-46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46-51页 |
3.2.1 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46-47页 |
3.2.2 缓冲溶液的配制 | 第47页 |
3.2.3 DTPs的自组装 | 第47-48页 |
3.2.4 电泳表征的DTPs的形成 | 第48页 |
3.2.5 AuNPs的合成及修饰 | 第48页 |
3.2.6 传感芯片的制备 | 第48页 |
3.2.7 静态接触角测试 | 第48页 |
3.2.8 芯片表面密度考察 | 第48-49页 |
3.2.9 芯片的抗吸附能力考察 | 第49页 |
3.2.10 MiRNA的检测 | 第49-51页 |
3.2.11 实际样品的检测 | 第51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1-65页 |
3.3.1 检测原理 | 第51-52页 |
3.3.2 DTPs结构的电泳表征 | 第52页 |
3.3.3 传感芯片的表征 | 第52-53页 |
3.3.4 接触角的测量 | 第53页 |
3.3.5 DTPs-Au膜表面的非特异性吸附考察 | 第53-58页 |
3.3.6 AuNPs和DNA-linkedAuNPs的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 | 第58页 |
3.3.7 DTPs-Au膜表面对金沉积的抵抗作用 | 第58-60页 |
3.3.8 SPR传感器的可行性考察 | 第60-61页 |
3.3.9 金纳米颗粒催化增长表征 | 第61页 |
3.3.10 Let-7a孵育时间优化 | 第61-62页 |
3.3.11 Let-7a的定量检测研究 | 第62-65页 |
3.4 小结 | 第65-66页 |
结论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9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