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2 整车循环工况的概述 | 第13-17页 |
1.2.1 国外循环工况的概况 | 第14-15页 |
1.2.2 国内循环工况的概况 | 第15-16页 |
1.2.3 循环工况的构建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20页 |
第2章 整车循环工况模拟计算中的问题研究 | 第20-30页 |
2.1 整车循环工况模拟计算中发动机工作点问题分析 | 第20-23页 |
2.1.1 整车循环工况 | 第21页 |
2.1.2 变工况时发动机工作点移动路径分析 | 第21-23页 |
2.2 变工况时发动机参数变化的影响 | 第23页 |
2.3 发动机性能特征 | 第23-26页 |
2.3.1 发动机稳态万有特性 | 第24-25页 |
2.3.2 发动机瞬态特性 | 第25-26页 |
2.4 瞬态数据纳入循环工况计算 | 第26-2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3章 整车仿真模型搭建与整车性能计算 | 第30-47页 |
3.1 AVL-CRUISE软件介绍 | 第30-32页 |
3.1.1 软件功能和特点 | 第30-32页 |
3.1.2 基于AVL-CRUISE搭建整车模型及分析流程 | 第32页 |
3.2 搭建整车模型 | 第32-43页 |
3.2.1 整车的基本参数 | 第33-34页 |
3.2.2 整车模型的搭建及信号连接 | 第34-35页 |
3.2.3 车身模块的建立 | 第35-38页 |
3.2.4 发动机模块的建立 | 第38-39页 |
3.2.5 传动系统模块的建立 | 第39-42页 |
3.2.6 车轮模块和制动器的建立 | 第42-43页 |
3.3 定义整车计算任务 | 第43-44页 |
3.4 模拟计算的认证 | 第44-45页 |
3.4.1 整车模型置信度认证 | 第44-45页 |
3.4.2 整车循环工况模拟计算中的问题认证 | 第4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4章 发动机瞬态性能分析和瞬态响应改进 | 第47-64页 |
4.1 汽油机瞬态特性数据测试 | 第47-50页 |
4.1.1 瞬态性能实验规范 | 第47-48页 |
4.1.2 瞬态实验及要求 | 第48-49页 |
4.1.3 瞬态参数测量设备 | 第49-50页 |
4.2 循环工况关键参数及测量 | 第50-51页 |
4.3 原机循环工况的瞬态特性分析 | 第51-55页 |
4.3.1 热-功转换效果分析 | 第51页 |
4.3.2 燃油供给稳定性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3.3 怠速工况循环变动分析 | 第52-54页 |
4.3.4 工作过程稳定性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4 提高瞬态响应性的措施 | 第55-63页 |
4.4.1 燃油供给系统的改进 | 第55-58页 |
4.4.2 气流特性的改进 | 第58-59页 |
4.4.3 配气机构的改进 | 第59-61页 |
4.4.4 燃烧室的改进 | 第61页 |
4.4.5 点火提前角标定 | 第61-6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5章 改进后发动机及整车的性能特性对比分析 | 第64-71页 |
5.1 改进后的发动机瞬态特性验证 | 第64-67页 |
5.1.1 热-功转换效果验证 | 第64-65页 |
5.1.2 混合气形成的稳定性验证 | 第65-66页 |
5.1.3 怠速工况的循环变动验证 | 第66页 |
5.1.4 工作稳定性验证 | 第66-67页 |
5.2 改进前后整车瞬态性能对比 | 第67-69页 |
5.2.1 原地起步加速性能对比 | 第67-68页 |
5.2.2 超越加速性能对比 | 第68-69页 |
5.2.3 最高车速 | 第69页 |
5.3 WMTC工况百公里油耗对比 | 第69-7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