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3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7-21页 |
1.2.1 沉积物磷形态及其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1.2.2 沉积物磷的生物非生物吸收研究进展 | 第19-20页 |
1.2.3 沉积物磷的释放风险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4 技术路线图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实验方法 | 第23-29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3-25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29页 |
2.2.1 采样点的布设与样品的采集 | 第25-26页 |
2.2.2 样品的分析测定 | 第26-29页 |
第三章 溪流水质动态及质量评价 | 第29-45页 |
3.1 溪流水环境季节变化特征 | 第29-34页 |
3.1.1 生源物质指标 | 第29-31页 |
3.1.2 其他理化指标 | 第31-34页 |
3.2 基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溪流水质评价 | 第34-38页 |
3.2.1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 | 第34-36页 |
3.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3 溪流环境生态潜力评价 | 第38-44页 |
3.3.1 集对分析法模型 | 第38-40页 |
3.3.2 基于5元联系度的溪流生态潜力评价方法 | 第40-42页 |
3.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溪流底质磷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| 第45-59页 |
4.1 溪流底质磷形态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| 第45-52页 |
4.1.1 磷形态空间上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| 第45-48页 |
4.1.2 磷形态时间上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| 第48-52页 |
4.2 溪流底质其他理化指标 | 第52-55页 |
4.3 底质总磷污染程度评价 | 第55-57页 |
4.3.1 污染评价方法 | 第55页 |
4.3.2 污染评价 | 第55-57页 |
4.4 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五章 溪流底质磷的生物非生物吸收潜力分析 | 第59-77页 |
5.1 磷吸收潜力计算模型 | 第59-60页 |
5.1.1 培养前样本磷含量的测定 | 第59页 |
5.1.2 培养后样本磷含量的测定 | 第59-60页 |
5.1.3 底质磷吸收潜力的计算 | 第60页 |
5.2 新鲜溪流底质磷的生物非生物吸收潜力分析 | 第60-65页 |
5.2.1 底质磷的生物吸收潜力分析 | 第60-61页 |
5.2.2 底质磷的非生物吸收潜力分析 | 第61-63页 |
5.2.3 底质磷吸收的相对贡献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2.4 差异性分析 | 第64-65页 |
5.3 自然风干后溪流底质磷的生物非生物吸收潜力分析 | 第65-70页 |
5.3.1 底质磷的生物吸收潜力分析 | 第65-66页 |
5.3.2 底质磷的非生物吸收潜力分析 | 第66-67页 |
5.3.3 底质磷吸收的相对贡献分析 | 第67-69页 |
5.3.4 差异性分析 | 第69-70页 |
5.4 新鲜底质与风干底质样品对比分析 | 第70-73页 |
5.4.1 空间尺度差异性 | 第70-71页 |
5.4.2 时间尺度差异性 | 第71-73页 |
5.5 讨论 | 第73-75页 |
5.5.1 样品不同预处理方式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5.5.2 人为扰动因素的影响 | 第74页 |
5.5.3 国内外研究对比及差异分析 | 第74-75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第六章 溪流底质磷的潜在释放风险评估 | 第77-86页 |
6.1 磷释放风险评估模型 | 第77-78页 |
6.1.1 磷吸附指数(PSI) | 第77页 |
6.1.2 磷吸附饱和度(DPS) | 第77-78页 |
6.1.3 磷释放风险评估方法(ERI) | 第78页 |
6.2 溪流底质磷吸附指数及其变化特征 | 第78-79页 |
6.3 溪流底质磷吸附饱和度及其变化特征 | 第79-81页 |
6.4 溪流底质磷释放风险评估 | 第81-82页 |
6.5 多元统计分析 | 第82-84页 |
6.5.1 差异性分析 | 第82-83页 |
6.5.2 回归分析 | 第83-84页 |
6.6 讨论 | 第84-85页 |
6.7 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6-88页 |
7.1 结论 | 第86-87页 |
7.2 展望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95-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