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

三种水生植物对黑臭水体修复效果的研究

致谢第7-8页
摘要第8-10页
ABSTRACT第10-13页
第一章 绪论第19-3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9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我国黑臭水体污染现状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城市黑臭水体的成因及机理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主要黑臭水体处理技术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生态修复技术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第25-27页
    1.2 课题研究概况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铲湾渠研究背景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桂庙渠研究背景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治理关键技术确定第29-30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及目的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0-32页
第二章 三种水生植物对黑臭水体水质的影响第32-40页
    2.1 材料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供试植物及试验用水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试验地点及设施第33页
    2.2 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材料处理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用水处理及测定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测定方法第34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水体中DO及透明度(SD)的动态变化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水体中COD的变化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水体中氨氮的变化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微生物状况第38页
    2.4 结论第38-40页
第三章 水生植物组合协同根际微生物对黑臭水体的修复第40-47页
    3.1 材料和方法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试验植物及供试水样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试验设计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微生物的测定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水质指标的测定第41页
    3.2 结果分析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各植物搭配组合后的营养盐去除效果对比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水体pH和溶解氧的变化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细菌的数量变化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真菌数量的变化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放线菌的数量变化第45页
    3.3 结论第45-47页
第四章 凤眼莲及其根际微生物在不同黑臭级别条件下协同去污能力第47-55页
    4.1 材料和方法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材料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验方法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监测方法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数据处理第49页
    4.2 结论与分析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不同黑臭级别水体中氨氮的去除情况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不同黑臭级别水体中COD的去除情况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不同黑臭级别水体中DO含量变化情况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不同黑臭级别中根际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第52-54页
    4.3 结论第54-55页
第五章 不同水环境下苦草腐解对水质的影响第55-63页
    5.1 材料与方法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试验材料及预处理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试验设计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第56页
    5.2 结果与分析第56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苦草腐解对原水及底泥悬浮液理化性质的影响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不同生物量下苦草腐解净释放营养盐规律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苦草腐解在原水及底泥悬浮液中对化学需氧量的影响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苦草腐解对原水及底泥悬浮液形态氮的影响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苦草腐解对原水及底泥悬浮液TP的影响第61-62页
    5.3 结论第62-63页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63-66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63-64页
    6.2 建议第64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74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74-75页

论文共7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潜水推流器在生物法污水处理工艺中水力特性的研究
下一篇:人为扰动背景下城郊溪流底质磷的生物非生物吸收及释放风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