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--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--生物评价、生态评价论文

成都市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1章 绪论第11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进展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第15-17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进展第17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、方法及思路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思路第18-20页
第2章 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理论分析第20-23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界定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城市生态环境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生态环境脆弱性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第20-21页
    2.2 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第21页
    2.3 相关理论基础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生态承载力理论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生态学理论第22-23页
第3章 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第23-37页
    3.1 构建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第23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VSD模型介绍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选取评价指标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指标描述第27-30页
    3.2 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第30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层次分析法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隶属度打分法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模糊评价法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模型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分级第35-37页
第4章 成都市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第37-52页
    4.1 研究区概况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地理位置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自然环境概况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人口及社会经济概况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成都市生态环境现状第39-40页
    4.2 指标数据来源与处理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指标数据来源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评价标准与赋值方法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指标赋值第41-45页
    4.3 成都市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第45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计算权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模糊评价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综合评价结果第50-52页
第5章 脆弱性影响因子分析与调控策略第52-58页
    5.1 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暴露度因子分析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主要敏感因子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适应性因子第54-55页
    5.2 调控策略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控制污染源,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优化产业结构,提高技术含量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挖掘建设用地的潜力,加强建设用地的监管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加大环保投入,提高环保意识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,完善动态监测第57-58页
结论第58-60页
致谢第60-61页
参考文献第61-64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64-65页
附录第65-69页

论文共6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攀枝花地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与Cr同位素示踪
下一篇:粉煤灰—膨润土阻截墙控制地下水镉污染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