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地球物理学论文--大地(岩石界)物理学(固体地球物理学)论文--地震学论文--地震与地球构造论文

冷龙岭断裂带全新世破裂模式、大震复发特征研究及其区域构造意义

中文摘要第4-8页
Abstract第8-12页
第一章 绪论第17-35页
    1.1 选题依据第17-20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第20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活动断层遥感调查技术发展现状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冷龙岭断裂带调查研究进展概述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基于地貌学方法的大震复发特征研究第25-30页
    1.3 研究意义第30页
    1.4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第30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章节安排第31-35页
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第35-53页
    2.1 资料介绍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基LiDAR数据采集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数字高程模型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雷达卫星数据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地球物理资料第40页
    2.2 地基LiDAR点云数据处理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数据概算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数据滤波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数据配准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地形建模第42页
    2.3 研究方法第42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地震位移分布模型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断层活动迹线识别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断错地貌定量测量与分析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累计位移概率密度计算第50-51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51-53页
第三章 冷龙岭断裂带典型断错地貌特征定量分析第53-89页
    3.1 断层力学环境与构造地貌模型第53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走滑断层与构造地貌模型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正断层与构造地貌模型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逆断层与构造地貌模型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活动断层及构造地貌遥感特征解析第58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综合构造地貌类型分析第72-74页
    3.2 断裂带构造样式及结构特征研究第74-76页
    3.3 典型地段错断地貌定量研究第76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讨拉沟错断地貌分析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柴隆沟错断地貌分析第77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牛头沟错断地貌分析第80-82页
    3.4 强震活动特征初步讨论第82-8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地震位移分布特征解析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断层滑动速率估算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大震复发间隔初步估算第86-87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87-89页
第四章 冷龙岭断裂带地震位移分布及破裂模式研究第89-117页
    4.1 跨断层断错地貌标志体识别第89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全新世地震地表迹线识别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断层断错地貌影响因素分析第90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断错地貌标志分析第93-94页
    4.2 累计位移测量第94-10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震前地貌形态匹配重构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累计位移不确定性分析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单次事件位移与多次事件累计位移测量第98-107页
    4.3 地震位移分布模式研究第107-11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累计位移概率密度及峰值位移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古地震事件分析识别第108-110页
    4.4 断裂带地震破裂模式及大震复发特征第110-115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115-117页
第五章 门源地震发震构造破裂机制研究第117-127页
    5.1 门源地震同震变形分布第117-121页
    5.2 门源地震断层破裂参数反演第121-123页
    5.3 发震构造力学特征解析第123-126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26-127页
第六章 冷龙岭断裂带区域深部结构与动力学特征第127-143页
    6.1 冷龙岭断裂带及周边重力场及地壳结构特征第127-13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区域重力场特征及构造意义第127-12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不同深度断裂带精细结构及几何关系第129-135页
    6.2 冷龙岭断裂带及周边构造变形模式分析第135-138页
    6.3 冷龙岭断裂带与东侧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关联性分析第138-139页
    6.4 冷龙岭断裂带及周边综合地震构造模型第139-140页
    6.5 小结第140-143页
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存在问题第143-147页
    7.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第143-145页
    7.2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工作第145-147页
参考文献第147-163页
致谢第163-165页
作者简介第165页
Abouttheauthor第165-166页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第166-168页
攻读博士期间负责及参与的课题第168页

论文共1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走滑断层同震地表变形与粘滑错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
下一篇:阿尔金断裂中段乌尊硝尔-索尔库里段长序列古地震记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