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3-4页 |
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8-1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9-31页 |
1.1 稻草的产生与利用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1.1 稻草的产量 | 第19页 |
1.1.2 稻草的组成 | 第19-20页 |
1.1.3 稻草的利用现状 | 第20页 |
1.2 稻草改性技术 | 第20-24页 |
1.2.1 生物质改性技术研究现状 | 第21页 |
1.2.2 化学改性 | 第21-24页 |
1.3 厌氧消化工艺 | 第24-26页 |
1.3.1 单相厌氧消化工艺 | 第24页 |
1.3.2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 | 第24-26页 |
1.3.3 两级厌氧消化工艺 | 第26页 |
1.4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厌氧消化微生物学的研究 | 第26-27页 |
1.5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| 第27-31页 |
1.5.1 研究目的 | 第27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27-31页 |
第二章 氨钾复合改性对稻草批式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研究 | 第31-45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4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31-32页 |
2.1.2 实验装置 | 第32页 |
2.1.3 实验方法 | 第32-33页 |
2.1.4 分析方法 | 第33-34页 |
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4-42页 |
2.2.1 日产气量分析 | 第34-36页 |
2.2.2 日产甲烷含量分析 | 第36-37页 |
2.2.3 稻草厌氧消化时间分析 | 第37-38页 |
2.2.4 累计产甲烷量和单位VS产甲烷量分析 | 第38-39页 |
2.2.5 稻草TS和VS去除率分析 | 第39-40页 |
2.2.6 木质纤维素降解率分析 | 第40-41页 |
2.2.7 消化液氨氮及碱度分析 | 第41页 |
2.2.8 消化液挥发性脂肪酸(VFAs)分析 | 第41-42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42-45页 |
第三章 氨钾复合改性对稻草单级CSTR厌氧消化性能影响研究 | 第45-55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5-47页 |
3.1.1 实验材料 | 第45页 |
3.1.2 实验装置 | 第45页 |
3.1.3 实验方法 | 第45-47页 |
3.1.4 分析方法 | 第47页 |
3.2 氨钾复合改性对单级厌氧消化性能影响 | 第47-52页 |
3.2.1 日产气量和甲烷含量 | 第47-48页 |
3.2.2 容积产甲烷率与单位Vs产甲烷率 | 第48-49页 |
3.2.3 物质去除率 | 第49-50页 |
3.2.4 系统稳定性 | 第50-5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2-55页 |
第四章 氨钾复合改性对稻草两级CSTR厌氧消化性能影响与动力学模拟 | 第55-67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5-56页 |
4.1.1 实验材料 | 第55页 |
4.1.2 实验装置 | 第55页 |
4.1.3 实验方法 | 第55-56页 |
4.1.4 分析方法 | 第56页 |
4.2 稻草不同两级厌氧消化性能比较 | 第56-63页 |
4.2.1 日产气量和甲烷含量 | 第56-58页 |
4.2.2 容积产甲烷率与单位VS产甲烷率 | 第58页 |
4.2.3 物质去除率 | 第58-60页 |
4.2.4 系统稳定性 | 第60-63页 |
4.3 稻草单级与两级动力学模型 | 第63-66页 |
4.3.1 一级动力学模型 | 第63-64页 |
4.3.2 R-X图解法 | 第64-6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五章 单级与两级厌氧消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研究 | 第67-79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67-68页 |
5.1.1 样品收集 | 第67页 |
5.1.2 DNA提取与PCR扩增 | 第67页 |
5.1.3 Illumina Miseq测序 | 第67-68页 |
5.2 单级与两级厌氧消化系统细菌微生物群落分析 | 第68-73页 |
5.2.1 细菌多样性分析 | 第68-69页 |
5.2.2 细菌菌群差异性分析 | 第69-70页 |
5.2.3 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| 第70-73页 |
5.3 单级与两级厌氧消化系统古菌微生物群落分析 | 第73-76页 |
5.3.1 古菌多样性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3.2 古菌菌群差异性分析 | 第74页 |
5.3.3 古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| 第74-7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6-79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6.1 结论 | 第79-80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80页 |
6.3 展望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9页 |
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9-91页 |
作者及导师介绍 | 第91-93页 |
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| 第93-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