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2 剩余污泥脱水技术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9页 |
1.2.1 物理调理法 | 第17页 |
1.2.2 化学调理法 | 第17-18页 |
1.2.3 生物调理法 | 第18-19页 |
1.3 剩余污泥生物沥浸技术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1页 |
1.3.1 生物沥浸技术 | 第19页 |
1.3.2 生物沥浸技术应用 | 第19-21页 |
1.4 课题提出 | 第21-24页 |
1.4.1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4.2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| 第22-24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24-32页 |
2.1 实验试剂和材料 | 第24-26页 |
2.1.1 实验试剂 | 第24-25页 |
2.1.2 实验材料 | 第25-26页 |
2.2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26-27页 |
2.3 实验设计 | 第27-28页 |
2.3.1 生物沥浸静态摇瓶实验 | 第27-28页 |
2.4 实验方法 | 第28-32页 |
2.4.1 污泥比阻的测定与计算方法 | 第28页 |
2.4.2 污泥上清液与固相分离预处理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4.3 污泥混合液中EPS的提取方法 | 第29页 |
2.4.4 常规指标检测分析方法 | 第29-32页 |
第3章 生物沥浸法处理剩余污泥的影响因素及效能 | 第32-67页 |
3.1 生物沥浸功能菌种的富集培养及生长规律探究 | 第32-40页 |
3.1.1 生物沥浸功能菌种发酵液的制备 | 第32-33页 |
3.1.2 生物沥浸功能菌种生长规律探究 | 第33-40页 |
3.1.2.1 pH值的变化规律 | 第34-36页 |
3.1.2.2 Fe~(2+)、Fe~(3+)和总Fe浓度的变化规律 | 第36-39页 |
3.1.2.3 菌种干重的变化规律 | 第39-40页 |
3.2 生物沥浸法改善剩余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因素 | 第40-56页 |
3.2.1 营养剂投加量与污泥浓度对生物沥浸改善剩余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| 第40-51页 |
3.2.1.1 营养剂投加量对生物沥浸处理含固率为2.8%的污泥各指标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3.2.1.2 营养剂投加量对生物沥浸处理含固率为2.1%的污泥各指标的影响 | 第43-46页 |
3.2.1.3 营养剂投加量对生物沥浸处理含固率为1.4%的污泥各指标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3.2.1.4 营养剂投加量对生物沥浸处理含固率为0.7%的污泥各指标的影响 | 第48-51页 |
3.2.2 生物沥浸功能菌发酵液接种比例对改善剩余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| 第51-56页 |
3.2.2.1 添加营养剂条件下发酵液接种比例对生物沥浸处理的影响 | 第51-54页 |
3.2.2.2 不添加营养剂条件下发酵液接种比例对剩余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| 第54-56页 |
3.3 生物沥浸对剩余污泥的处理效能 | 第56-66页 |
3.3.1 生物沥浸对剩余污泥中N、P含量的影响 | 第56-59页 |
3.3.2 生物沥浸对剩余污泥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| 第59-62页 |
3.3.3 生物沥浸对剩余污泥中EPS含量的影响 | 第62-65页 |
3.3.4 生物沥浸对剩余污泥中异养微生物总数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4章 生物沥浸法处理剩余污泥反应优化 | 第67-81页 |
4.1 响应面优化设计概述 | 第67-71页 |
4.1.1 响应面概述 | 第67-68页 |
4.1.2 响应面优化原理概述 | 第68-69页 |
4.1.3 响应面优化分析步骤 | 第69-71页 |
4.2 响应面实验设计及研究 | 第71-79页 |
4.2.1 生物沥浸反应参数预测模型 | 第71-75页 |
4.2.2 生物沥浸反应的等高线图及三维曲面 | 第75-77页 |
4.2.3 生物沥浸反应参数优化及模型验证 | 第77-7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第5章 生物群落结构解析与生物沥浸作用机制 | 第81-103页 |
5.1 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| 第81-99页 |
5.1.1 样本信息统计 | 第81-83页 |
5.1.2 OTU分析 | 第83-85页 |
5.1.3 Alpha多样性分析 | 第85-86页 |
5.1.4 稀释曲线分析 | 第86-88页 |
5.1.5 物种Venn图分析 | 第88-90页 |
5.1.6 群落组成分析 | 第90-97页 |
5.1.7 样本与物种关系 | 第97-99页 |
5.2 生物沥浸作用机制分析 | 第99-102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103-105页 |
致谢 | 第105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1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111-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