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8-9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9-18页 |
2.1 网络道德绑架 | 第9-12页 |
2.1.1 网络道德绑架行为的界定 | 第9-10页 |
2.1.2 网络道德绑架行为的成因 | 第10-11页 |
2.1.3 网络道德绑架事件中群体的界定 | 第11页 |
2.1.4 网络道德绑架的相关研究 | 第11-12页 |
2.2 道德判断 | 第12-18页 |
2.2.1 道德判断的内涵 | 第12-13页 |
2.2.2 道德判断的理论模型 | 第13-16页 |
2.2.3 道德判断的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第三章 问题提出和研究思路及意义 | 第18-21页 |
3.1 问题提出 | 第18-19页 |
3.2 研究思路 | 第19页 |
3.3 研究意义 | 第19-21页 |
3.3.1 理论意义 | 第19页 |
3.3.2 实践意义 | 第19-21页 |
第四章 实证研究 | 第21-48页 |
4.1 研究一:网民对网络道德绑架行为的理解、道德判断和判断原因 | 第21-33页 |
4.1.1 研究目的 | 第21页 |
4.1.2 研究方法 | 第21页 |
4.1.3 研究工具 | 第21-22页 |
4.1.4 被试 | 第22-23页 |
4.1.5 研究程序 | 第23页 |
4.1.6 资料整理与分析 | 第23页 |
4.1.7 研究结果 | 第23-28页 |
4.1.8 研究一讨论 | 第28-33页 |
4.2 研究二:网民对不同网络道德绑架行为道德判断的特征 | 第33-45页 |
4.2.1 研究目的 | 第33页 |
4.2.2 研究假设 | 第33页 |
4.2.3 研究材料及其评定 | 第33-34页 |
4.2.4 研究方法 | 第34页 |
4.2.5 被试 | 第34-35页 |
4.2.6 研究步骤 | 第35页 |
4.2.7 研究结果 | 第35-43页 |
4.2.8 研究二讨论 | 第43-45页 |
4.3 研究三:高、低解释水平启动下网民对网络道德绑架行为的道德判断 | 第45-48页 |
4.3.1 研究目的 | 第45页 |
4.3.2 研究假设 | 第45页 |
4.3.3 研究材料及其评定 | 第45-46页 |
4.3.4 研究设计 | 第46页 |
4.3.5 被试 | 第46页 |
4.3.6 研究程序 | 第46页 |
4.3.7 研究结果 | 第46-47页 |
4.3.8 研究三讨论 | 第47-48页 |
第五章 总讨论 | 第48-50页 |
5.1 网络道德绑架行为的道德违规与道德两难 | 第48页 |
5.2 网民对网络道德绑架行为道德判断的特征 | 第48-50页 |
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50-53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50页 |
6.2 研究创新 | 第50-51页 |
6.3 研究不足及展望 | 第51-53页 |
6.3.1 研究不足 | 第51页 |
6.3.2 研究展望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9页 |
附录 | 第59-79页 |
附录一: 网络道德绑架问题的访谈提纲 | 第59-60页 |
附录二: 网民对网络道德绑架行为道德判断的调查测验 | 第60-66页 |
附录三: 低解释水平启动材料 | 第66-68页 |
附录四: 高解释水平启动材料 | 第68-70页 |
附录五: 网络道德绑架行为实验材料 | 第70-72页 |
附录六: 访谈原始资料整理 | 第72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1页 |
个人简介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