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土力学、地基基础工程论文--岩石(岩体)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--岩石稳定性分析论文

地下采动作用下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19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采空区对地表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岩质边坡破坏形式的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采空区引起的岩质边坡的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第17-19页
第二章 山阳滑坡特征及形成条件第19-29页
    2.1 山阳滑坡地理位置第19页
    2.2 地形地貌第19-20页
    2.3 气象、水文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气象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水文第21-22页
    2.4 地层岩性第22-23页
    2.5 地质构造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褶皱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断裂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地震活动第23-24页
    2.6 滑坡工程地质特征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滑坡形态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滑坡岩土特征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边坡形成机制第27-28页
    2.7 小结第28-29页
第三章 滑坡岩土体的物理特性及参数获取第29-46页
    3.1 滑坡岩土体物理特征第29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滑体的物理特征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滑带及滑床的物理特征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岩体结构面统计第34-36页
    3.2 滑坡岩体的物理力学指标第36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岩体重度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岩体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岩体抗剪强度指标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岩体基本摩擦角试验第42页
    3.3 结构面的物理力学特性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结构面粗糙度及抗压强度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第43-45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45-46页
第四章 地下采动作用下滑坡的启动机制第46-77页
    4.1 非连续性变形分析程序(DDA)简介第46-47页
    4.2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第47-49页
    4.3 数值模拟启动判断第49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滑坡启动判据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计算过程输出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位移分析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瞬时速度分析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转角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应力分析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地下采动作用下滑动机制分析第64-66页
    4.4 地下开采位置对坡体的影响第66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计算过程输出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位移分析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瞬时速度分析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转角分析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应力分析第71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6 开挖位置对坡体的影响总结第75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75-77页
第五章 地下开采作用下滑坡的运动形式第77-87页
    5.1 Sassa模型简介第77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滑坡地质模型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滑坡模型运动方程推导第78-81页
    5.2 建立滑坡模型分析第81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地下开采下滑坡模拟过程第82-86页
    5.3 小结第86-87页
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87-89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87-88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88-89页
参考文献第89-93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3-94页
致谢第94页

论文共9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平面局部凸出的双坡房屋表面风压分布及体型优化研究
下一篇:基于绿色增长的关中西部城镇密集区空间整合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