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言 | 第11-16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 实验测试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15页 |
1.6 本文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研究进展与现状 | 第16-30页 |
2.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| 第16-22页 |
2.2 镁铁质-超镁铁质岩石 | 第22-26页 |
2.3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机制 | 第26-28页 |
2.4 夏日哈木镍矿床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30-38页 |
3.1 大地构造位置 | 第30-32页 |
3.2 区域地层 | 第32-34页 |
3.3 区域构造 | 第34-36页 |
3.4 岩浆岩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夏日哈木镍矿区地质与镁铁质-超镁铁质岩体地质特征 | 第38-61页 |
4.1 矿区地质 | 第38-39页 |
4.2 镁铁质-超镁铁质岩体地质特征 | 第39-40页 |
4.3 岩相学 | 第40-43页 |
4.4 矿物学 | 第43-54页 |
4.5 地球化学特征 | 第54-60页 |
4.6 Sr-Nd同位素 | 第60-61页 |
第五章 夏日哈木蛇绿岩套地质特征 | 第61-83页 |
5.1 岩体地质 | 第61页 |
5.2 岩相学 | 第61-64页 |
5.3 矿物学特征 | 第64-72页 |
5.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| 第72-78页 |
5.5 Sr-Nd同位素特征 | 第78页 |
5.6 榴辉岩原岩 | 第78-79页 |
5.7 蛇绿岩套类型分析 | 第79-80页 |
5.8 构造环境分析 | 第80-83页 |
第六章 大格勒蛇绿岩套地质特征 | 第83-100页 |
6.1 地质特征 | 第83页 |
6.2 岩相学 | 第83-86页 |
6.3 矿物学特征 | 第86-89页 |
6.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| 第89-93页 |
6.5 榴辉岩原岩 | 第93页 |
6.6 年代学 | 第93-97页 |
6.7 蛇绿岩套类型分析 | 第97-98页 |
6.8 构造环境分析 | 第98-100页 |
第七章 夏日哈木-大格勒岩浆源区及构造背景 | 第100-107页 |
7.1 岩浆源区特征 | 第100-102页 |
7.2 构造背景 | 第102-104页 |
7.3 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意义 | 第104-107页 |
第八章 夏日哈木镍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作用 | 第107-117页 |
8.1 矿体特征 | 第107-108页 |
8.2 矿相学 | 第108-110页 |
8.3 硫同位素 | 第110页 |
8.4 铂族元素 | 第110-112页 |
8.5 成矿物质来源 | 第112-113页 |
8.6 S熔离机制 | 第113-115页 |
8.7 成矿模式 | 第115-117页 |
第九章 找矿模型 | 第117-125页 |
9.1 两类镁铁质-超镁铁质岩石对比特征 | 第117-120页 |
9.2 找矿标志 | 第120-123页 |
9.3 找矿模型 | 第123-125页 |
结论 | 第125-1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7-14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44-145页 |
致谢 | 第1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