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电动城市客车动力总成 | 第11-13页 |
1.2.1 单电机动力总成 | 第11-12页 |
1.2.2 双电机动力总成 | 第12-13页 |
1.3 双电机动力总成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双电机动力总成选型 | 第16-27页 |
2.1 双电机类型及原理分析 | 第16页 |
2.2 匹配行星齿轮机构的双电机类型 | 第16-18页 |
2.2.1 匹配行星齿轮机构的双电机结构 | 第16-17页 |
2.2.2 匹配行星齿轮机构的双电机原理及优缺点 | 第17-18页 |
2.3 匹配AMT的双电机类型 | 第18-19页 |
2.3.1 匹配AMT的双电机结构 | 第18页 |
2.3.2 匹配AMT的双电机原理及优缺点 | 第18-19页 |
2.4 匹配DCT的双电机类型 | 第19-20页 |
2.4.1 匹配DCT的双电机结构 | 第19页 |
2.4.2 匹配DCT的双电机原理及优缺点 | 第19-20页 |
2.5 轮边电机类型 | 第20页 |
2.5.1 轮边电机结构 | 第20页 |
2.5.2 轮边电机原理及优缺点 | 第20页 |
2.6 电机中空轴双电机类型 | 第20-22页 |
2.6.1 电机中空轴双电机结构 | 第20-21页 |
2.6.2 电机中空轴双电机原理及优缺点 | 第21-22页 |
2.7 五种双电机类型综合对比分析 | 第22-24页 |
2.8 动力总成布置形式选择 | 第24-26页 |
2.8.1 前置后驱式(FR) | 第24页 |
2.8.2 中置后驱式(MR) | 第24-25页 |
2.8.3 后置后驱式(RR) | 第25-26页 |
2.9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双电机控制策略及匹配方法 | 第27-36页 |
3.1 驱动工作模式 | 第27-28页 |
3.2 需求转矩控制策略 | 第28页 |
3.3 模式识别控制策略 | 第28-30页 |
3.3.1 电机MG1或电机MG2单独工作 | 第29-30页 |
3.3.2 双电机耦合驱动 | 第30页 |
3.4 双电机工作模式选择 | 第30-32页 |
3.5 制动模式控制策略 | 第32-33页 |
3.6 双电机动力总成的匹配方法 | 第33-35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双电机动力总成参数匹配 | 第36-44页 |
4.1 关键动力部件选型 | 第36-38页 |
4.1.1 驱动电机选型 | 第36-37页 |
4.1.2 动力电池选型 | 第37-38页 |
4.2 整车参数及动力性能指标 | 第38-39页 |
4.2.1 整车参数 | 第38-39页 |
4.2.2 动力性能指标 | 第39页 |
4.3 动力总成参数匹配计算 | 第39-43页 |
4.3.1 电机参数计算 | 第39-41页 |
4.3.2 变速器传动比计算 | 第41-42页 |
4.3.3 参数匹配汇总 | 第42-4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五章 双电机动力总成参数优化 | 第44-55页 |
5.1 优化变量 | 第44页 |
5.2 优化算法的选择 | 第44-45页 |
5.3 行驶工况 | 第45-46页 |
5.4 目标函数的建立 | 第46-50页 |
5.5 约束条件的建立及处理机制 | 第50-53页 |
5.5.1 约束条件的建立 | 第50-52页 |
5.5.2 约束条件处理机制 | 第52-53页 |
5.6 优化结果分析 | 第53-54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六章 双电机动力总成建模及仿真分析 | 第55-64页 |
6.1 仿真模型搭建 | 第56-58页 |
6.2 联合MATLAB/SIMULINK建立控制策略 | 第58-60页 |
6.3 仿真任务制定并计算 | 第60-61页 |
6.3.1 制定仿真任务 | 第60页 |
6.3.2 进行仿真计算 | 第60-61页 |
6.4 仿真结果分析 | 第61-63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结论 | 第64页 |
展望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9-70页 |
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