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电工技术论文--独立电源技术(直接发电)论文--蓄电池论文

LiAlO2修饰富镍三元材料LiNi0.8Co0.1Mn0.1O2的热电化学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4-27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4-15页
    1.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第15-16页
    1.3 富镍层状三元材料概述第16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富镍层状三元材料的内部结构特点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富镍层状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三元材料的改性手段第20-21页
    1.4 锂离子电池的热电化学研究概述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热电化学研究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热电化学研究现状第22-23页
    1.5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概述第23-24页
    1.6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4-27页
第二章 实验第27-35页
    2.1 实验所用主要材料和仪器第27-28页
    2.2 扣式电池的制作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CR2025型电池正极片的制备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扣式电池的组装第28-29页
    2.3 电池的电化学性质测试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充放电测试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循环伏安测试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交流阻抗测试第30页
    2.4 电化学-量热测试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TAM air等温量热仪简介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TAM air量热仪的标定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电化学-量热联用装置第33-34页
    2.5 材料的表征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X射线衍射(XRD)分析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表征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表征第34-35页
第三章 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的合成工艺优化及表征第35-51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5页
    3.2 烧结气氛对正极材料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正极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的制备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焙烧气氛对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结构的影响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焙烧气氛对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微观形貌的影响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焙烧气氛对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38页
    3.3 锂源比例对正极材料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正极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的制备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锂源比例对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结构的影响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锂源比例对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微观形貌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锂源比例对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40-41页
    3.4 烧结时间对正极材料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正极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的制备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烧结时间对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结构的影响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烧结时间对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微观形貌的影响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烧结时间对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3.5 烧结温度对正极材料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正极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的制备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烧结温度对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结构的影响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烧结温度对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微观形貌的影响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烧结温度对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45页
    3.6 最优工艺参数制备正极材料及表征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正极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的制备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正极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的XRD表征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正极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6-49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49-51页
第四章 用LiAlO_2原位修饰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材料的制备及热电化学性能研究第51-79页
    4.1 用LiAlO_2原位修饰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材料的制备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引言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包覆材料的选择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包覆材料的制备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材料包覆量的选择第54页
    4.2 包覆量对正极材料内部结构的影响第54-56页
    4.3 包覆量对正极材料形貌的影响第56-57页
    4.4 包覆量对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7-59页
    4.5 最佳包覆量对正极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微观形貌的影响第59-61页
    4.6 最佳包覆量对正极材料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61-64页
    4.7 包覆前后的正极材料的热力学性能探究第64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引言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锂离子电池的发热机理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7.3 锂离子电池及其电机材料的热电参数计算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7.4 包覆前后的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材料的电化学性质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7.5 包覆前后的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材料的热力学性质第69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7.6 不同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评价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4.7.7 不同正极材料的热力学性能评价第75-77页
    4.8 本章小结第77-79页
第五章 LiAlO_2包覆的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第一性原理计算第79-89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79-80页
    5.2 晶体结构计算方法及理论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第一性原理计算简介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密度泛函理论简介第81-82页
    5.3 计算平台简介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Materials-studio软件简介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CASTEP模块介绍第83页
    5.4 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材料的计算步骤第83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晶体模型的建立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的结构优化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材料包覆前后能量计算第85-86页
    5.5 结果与讨论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LiNi_(0.8)Co_(0.1)Mn_(0.1)O_2材料几何结构优化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包覆材料的能带结构及态密度分析第87-88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88-89页
结论与展望第89-93页
    结论第89-91页
    展望第91-93页
参考文献第93-103页
致谢第103-104页
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第104页

论文共10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小说选文与原文差异研究
下一篇:基于p-y曲线法的斜坡基桩内力计算方法及模型试验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