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0-42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| 第20-29页 |
1.1.1 异构无线网络概述 | 第20-24页 |
1.1.2 基于CoMP的异构协作 | 第24-26页 |
1.1.3 与本文相关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26-28页 |
1.1.4 本文相关研究的项目支撑 | 第28-2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出发点 | 第29-33页 |
1.2.1 基于随机几何的异构协作研究与性能分析 | 第29-30页 |
1.2.2 结合无线新技术的异构协作研究与性能分析 | 第30-31页 |
1.2.3 基于异构协作的无线安全覆盖与容量增强研究 | 第31-33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33页 |
1.4 本文组织结构 | 第33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42页 |
第二章 非均匀HetNets异构多点协作频谱效率分析 | 第42-64页 |
2.1 引言 | 第42-43页 |
2.2 非均匀HetNets系统模型与基础数学概念 | 第43-46页 |
2.2.1 网络模型 | 第43-44页 |
2.2.2 基于基站负载与安全可信状态感知的异构协作机制 | 第44-46页 |
2.2.3 高斯-泊松过程 | 第46页 |
2.3 频谱效率和单位面积频谱效率分析 | 第46-50页 |
2.3.1 小区负载分布 | 第47-48页 |
2.3.2 接收信干扰噪声比 | 第48-49页 |
2.3.3 频谱效率与单位面积频谱效率 | 第49-50页 |
2.4 基站部署密度优化 | 第50-53页 |
2.5 数值、仿真与分析 | 第53-58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2.7 附录 | 第59-61页 |
2.7.1 定理2.1证明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第三章 支持缓存与能量收集技术的HetNets基站协作覆盖与容量分析 | 第64-88页 |
3.1 引言 | 第64-65页 |
3.2 支持缓存与能量收集技术的HetNets系统模型 | 第65-68页 |
3.2.1 网络部署模型 | 第65-66页 |
3.2.2 能量收集模型 | 第66-67页 |
3.2.3 内容缓存模型 | 第67页 |
3.2.4 基于基站能量状态、缓存和信道资源联合感知的基站协调机制 | 第67-68页 |
3.3 小区负载分布 | 第68-71页 |
3.3.1 MBS的小区负载分布 | 第68-69页 |
3.3.2 SBS的小区负载分布 | 第69-71页 |
3.4 用户平均容量和覆盖概率分析 | 第71-75页 |
3.4.1 累积信息信号强度与累积干扰信号强度的统计特性 | 第71-73页 |
3.4.2 用户平均容量 | 第73-74页 |
3.4.3 覆盖概率 | 第74-75页 |
3.5 数值、仿真与分析 | 第75-79页 |
3.5.1 协作RSS门限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3.5.2 SBS的最大信道复用数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3.5.3 基站缓存容量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3.5.4 能量收集能力的影响 | 第79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3.7 附录 | 第80-85页 |
3.7.1 引理3.1证明 | 第80-81页 |
3.7.2 引理3.2证明 | 第81-82页 |
3.7.3 引理3.3证明 | 第82页 |
3.7.4 引理3.4证明 | 第82-83页 |
3.7.5 定理32证明 | 第83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8页 |
第四章 考虑差异化基站高度的HetNets联合传输频谱效率与业务卸载分析 | 第88-116页 |
4.1 引言 | 第88-89页 |
4.2 支持缓存与考虑差异化基站高度的HetNets系统模型 | 第89-93页 |
4.2.1 网络部署模型 | 第89页 |
4.2.2 内容缓存模型 | 第89页 |
4.2.3 无线信号传播模型 | 第89-90页 |
4.2.4 以用户为中心的异构协作传输与卸载机制 | 第90-93页 |
4.3 小区负载分布与业务卸载分析 | 第93-95页 |
4.3.1 SBS的小区负载分布及卸载概率分析 | 第93-94页 |
4.3.2 MBS的小区负载分布分析 | 第94-95页 |
4.4 频谱效率分析 | 第95-102页 |
4.4.1 用户被MBS服务的平均频谱效率 | 第95-99页 |
4.4.2 用户被协作SBS簇服务的平均频谱效率 | 第99-102页 |
4.5 数值、仿真与分析 | 第102-107页 |
4.5.1 基站高度的影响 | 第102-103页 |
4.5.2 协作距离门限的影响 | 第103-105页 |
4.5.3 缓存容量的影响 | 第105-106页 |
4.5.4 基站密度的影响 | 第106-10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107-108页 |
4.7 附录 | 第108-112页 |
4.7.1 引理4.2证明 | 第108-110页 |
4.7.2 引理4.3证明 | 第110-111页 |
4.7.3 引理4.4证明 | 第111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16页 |
第五章 基于协作的HetNets物理层安全覆盖与安全容量研究 | 第116-158页 |
5.1 引言 | 第116-117页 |
5.2 基于动态节点选择的物理层安全传输分析 | 第117-130页 |
5.2.1 系统模型与假设 | 第117-120页 |
5.2.2 单层同构网络安全覆盖分析 | 第120-125页 |
5.2.3 两层异构网络分析 | 第125-129页 |
5.2.4 小结 | 第129-130页 |
5.3 基于协作干扰的物理层安全增强研究 | 第130-148页 |
5.3.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| 第130-133页 |
5.3.2 全CSI已知条件下MISOME下行窃听信道优化 | 第133-140页 |
5.3.3 窃听者CDI已知条件下MISOME下行广播窃听信道优化 | 第140-143页 |
5.3.4 数值、仿真与分析 | 第143-148页 |
5.3.5 小结 | 第14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48-149页 |
5.5 附录 | 第149-155页 |
5.5.1 定理5.1证明 | 第149-150页 |
5.5.2 定理5.2证明 | 第150-151页 |
5.5.3 引理5.4证明 | 第151-152页 |
5.5.4 定理5.4和定理5.5证明 | 第152-154页 |
5.5.5 定理5.6证明 | 第154-1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5-158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58-162页 |
6.1 论文总结 | 第158-160页 |
6.2 未来工作展望 | 第160-162页 |
附录 缩略语表 | 第162-166页 |
致谢 | 第166-17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70-1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