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灾害地质学论文

黄土沟谷系统自动化分级及地质灾害效应--以吉县幅为例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黄土沟谷系统类型研究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基于DEM沟谷网络自动化提取研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沟谷系统演化与地质灾害相关性研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存在的科学问题第15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技术路线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论文创新点第17-18页
第二章 吉县幅区域地质环境第18-25页
    2.1 地形地貌第18-20页
    2.2 气象水文条件第20页
    2.3 地层岩性第20-22页
    2.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第22页
    2.5 地下水活动第22-23页
    2.6 植被类型第23页
    2.7 人类工程活动第23-25页
第三章 基于ArcGIS的吉县幅沟谷系统自动化分级第25-37页
    3.1 沟谷系统分级标准与分级结果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沟谷系统分级标准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沟谷系统分级结果第26-27页
    3.2 沟谷系统自动化分级方法第27-29页
    3.3 实例分析第29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DEM数据源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DEM数据预处理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吉县幅沟谷系统分级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结果分析第34-37页
第四章 吉县幅沟谷系统特征第37-43页
    4.1 沟谷系统形态特征第37-39页
    4.2 沟谷系统几何特征第39-40页
    4.3 沟谷空间分布规律第40-43页
第五章 沟谷系统演化机制第43-51页
    5.1 沟谷系统发育影响因素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抗蚀性因素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侵蚀性因素第44-45页
    5.2 沟谷侵蚀方式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面状侵蚀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切沟侵蚀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重力侵蚀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冲沟侵蚀第46页
    5.3 沟道侵蚀机理研究第46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沟道流水冲刷力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沟坡稳定性计算第48-51页
第六章 基于沟谷系统分级背景下的灾害效应第51-60页
    6.1 吉县幅地质灾害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及发育特征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第52-53页
    6.2 吉县幅地质灾害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滑坡变形破坏模式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崩塌变形破坏模式第54-56页
    6.3 沟谷系统的地质灾害链式效应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沟谷系统孕育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灾害效应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沟谷系统发育机制及其链式灾害效应第58-60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0-62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60页
    7.2 存在问题第60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67页
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第67-68页
致谢第68-69页

论文共6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贺兰山镁铁质岩石年代学、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
下一篇: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渐新世鲤科化石及其沉积环境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