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12-14页 |
1.2.1 贺兰构造带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贺兰山镁铁质岩石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5 主要工作量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7-31页 |
2.1 太古代-早中生代地层 | 第17-25页 |
2.1.1 太古界 | 第18页 |
2.1.2 下元古界 | 第18-19页 |
2.1.3 中上元古界 | 第19页 |
2.1.4 寒武系 | 第19-21页 |
2.1.5 奥陶系 | 第21-22页 |
2.1.6 志留系 | 第22页 |
2.1.7 泥盆系 | 第22页 |
2.1.8 石炭系 | 第22-24页 |
2.1.9 二叠系 | 第24-25页 |
2.1.10 三叠系 | 第25页 |
2.1.11 侏罗系 | 第25页 |
2.2 岩浆岩 | 第25-31页 |
第三章 实验测试方法 | 第31-33页 |
3.1 锆石U-Pb定年 | 第31页 |
3.2 主微量元素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3 Sm-Nd同位素分析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贺兰山北段镁铁质岩石野外地质特征 | 第33-37页 |
第五章 宗别立镁铁质岩石年代学、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| 第37-51页 |
5.1 宗别立镁铁质岩石地质及岩相学 | 第37-38页 |
5.2 宗别立镁铁质岩墙锆石特征及定年分析结果 | 第38-43页 |
5.3 宗别立镁铁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| 第43-51页 |
5.3.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3页 |
5.3.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3-45页 |
5.3.3 Sm-Nd同位素特征 | 第45页 |
5.3.4 蚀变影响与地壳混染 | 第45-46页 |
5.3.5 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| 第46-51页 |
第六章 白寺口镁铁质岩石年代学、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| 第51-67页 |
6.1 白寺口镁铁质岩地质及岩相学 | 第51-52页 |
6.2 白寺口镁铁质岩墙锆石特征及定年分析结果 | 第52-59页 |
6.3 白寺口镁铁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| 第59-67页 |
6.3.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59-60页 |
6.3.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60-61页 |
6.3.3 Sm-Nd同位素特征 | 第61页 |
6.3.4 蚀变影响与地壳混染 | 第61-62页 |
6.3.5 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| 第62-63页 |
6.3.6 构造环境 | 第63-67页 |
第七章 汝箕沟镁铁质岩石年代学、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| 第67-79页 |
7.1 汝箕沟镁铁质岩石地质及岩相学 | 第67-68页 |
7.2 汝箕沟玄武岩锆石特征及定年分析结果 | 第68-72页 |
7.3 汝箕沟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| 第72-79页 |
7.3.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72-73页 |
7.3.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73-74页 |
7.3.3 蚀变影响与地壳混染 | 第74-75页 |
7.3.4 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| 第75-76页 |
7.3.5 构造环境 | 第76-79页 |
第八章 构造意义 | 第79-83页 |
结论 | 第83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97页 |
致谢 | 第97-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