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10页 |
第2章 股东会决议瑕疵的基本理论 | 第10-16页 |
2.1 股东会决议行为的性质—效力瑕疵体系证成的前提 | 第10-12页 |
2.1.1 决议行为性质的争鸣 | 第10-11页 |
2.1.2 学说评析 | 第11-12页 |
2.2 股东会决议瑕疵效力体系:“二分法”与“三分法”之争 | 第12-16页 |
2.2.1 理论之争 | 第12-13页 |
2.2.2 立法模式之争 | 第13-16页 |
第3章 股东会瑕疵决议实证研究 | 第16-22页 |
3.1 整体样本数据说明 | 第16页 |
3.2 瑕疵决议诉讼类型的定量分析 | 第16-17页 |
3.3 决议瑕疵事由的定量分析 | 第17-19页 |
3.3.1 决议不成立事由定量分析 | 第17-18页 |
3.3.2 决议无效事由的定量分析 | 第18页 |
3.3.3 决议可撤销事由定量分析: | 第18-19页 |
3.4 判决结果的定量分析 | 第19页 |
3.5 实证研究发现的问题与结论 | 第19-22页 |
第4章 股东会决议瑕疵的救济路径 | 第22-33页 |
4.1 “诉前补救制度”的引入 | 第22-25页 |
4.1.1 诉前补救制度引入的合理性分析 | 第22-23页 |
4.1.2 诉前补救制度的构建 | 第23-25页 |
4.2 诉讼救济制度的超越 | 第25-33页 |
4.2.1 微观方面的重申明确 | 第25-29页 |
4.2.2 宏观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| 第29-33页 |
结语 | 第33-34页 |
致谢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