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江西乡村建设运动研究
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| 1.1 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| 第8-9页 |
| 1.2 学术史回顾 | 第9-11页 |
| 1.2.1 档案文献 | 第9页 |
| 1.2.2 综合研究 | 第9-11页 |
| 1.3 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| 第11-13页 |
| 1.3.1 基本思路 | 第11页 |
| 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1.3.3 创新与不足 | 第12-13页 |
| 第2章 民国江西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背景 | 第13-17页 |
| 2.1 抵御帝国主义侵略 | 第13页 |
| 2.2 挽救农村经济 | 第13-15页 |
| 2.3 消灭土匪隐患 | 第15页 |
| 2.4 遏制共产党势力 | 第15-16页 |
| 2.5 外省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| 第3章 民国江西乡村建设运动的机构 | 第17-25页 |
| 3.1 江西农村服务区管理处 | 第17-18页 |
| 3.2 江西农村改进社 | 第18-23页 |
| 3.2.1 发展目标 | 第19-20页 |
| 3.2.2 组织机构 | 第20-21页 |
| 3.2.3 社员组成 | 第21-22页 |
| 3.2.4 经费构成 | 第22-23页 |
| 3.3 江西基督教农村服务联合会 | 第23-25页 |
| 第4章 民国江西乡村建设运动中的人物群体 | 第25-31页 |
| 4.1 人员构成 | 第25-27页 |
| 4.2 群体特征 | 第27-29页 |
| 4.3 薪金待遇 | 第29-31页 |
| 第5章 民国江西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 | 第31-36页 |
| 5.1 乡村建设的任务——促进民族解放 | 第31-32页 |
| 5.2 乡村建设的中心——启发农民群众 | 第32-34页 |
| 5.2.1 增强民众信心 | 第32-33页 |
| 5.2.2 推进民众自治 | 第33页 |
| 5.2.3 提高民众素质 | 第33-34页 |
| 5.3 乡村建设的根本——解决土地问题 | 第34-35页 |
| 5.4 乡村建设的动力——整饬服务人员 | 第35-36页 |
| 第6章 民国江西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 | 第36-53页 |
| 6.1 江西农村服务区 | 第36-41页 |
| 6.1.1 成立与变迁 | 第36-37页 |
| 6.1.2 组织结构 | 第37-38页 |
| 6.1.3 经费构成 | 第38页 |
| 6.1.4 主要活动 | 第38-41页 |
| 6.2 万家埠实验区与走马乡实验区 | 第41-49页 |
| 6.2.1 筹备工作 | 第41-42页 |
| 6.2.2 基本框架 | 第42-43页 |
| 6.2.3 经费收支 | 第43-44页 |
| 6.2.4 实验活动 | 第44-49页 |
| 6.3 黎川高寨洲实验区 | 第49-53页 |
| 6.3.1 选定缘由 | 第49页 |
| 6.3.2 工作原则 | 第49-50页 |
| 6.3.3 经费概算 | 第50页 |
| 6.3.4 实践活动 | 第50-53页 |
| 第7章 民国江西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 | 第53-59页 |
| 7.1 民国江西乡村建设运动的终结 | 第53-54页 |
| 7.2 民国江西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 | 第54-56页 |
| 7.3 民国江西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地位 | 第56-59页 |
| 结语 | 第59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-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