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--环境生物学论文--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--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论文

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模式研究--以武汉园博园为例

作者简历第5-6页
摘要第6-9页
abstract第9-12页
第一章 绪论第20-3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20-22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2-23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23-27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27-29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第29-32页
    1.6 研究的创新点第32-33页
第二章 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的相关理论基础第33-46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城市废弃地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土地复垦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生态修复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景观再造第34-35页
    2.2 城市废弃地治理与改造的类型第3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以环境生态修复为目标的城市湿地公园型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型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以经济产业复兴为目标的旅游区型、复合地产型和生态产业园型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以社会公共服务为目标的城市公园型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以文化保护传承为目标的文化创意园型和展览馆型第43-46页
第三章 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模式第46-87页
    3.1 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模式的理论构建第46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的耦合机制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模式的内涵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模式的支撑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模式的内容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模式的特点第52-53页
    3.2 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模式的运行机制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运行目标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运行主导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运行策略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运行程序第56-57页
    3.3 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模式的技术手段第57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地形地貌再造手段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植物修复与设计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水系修复与水体再造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道路修复与规划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环境废弃物处理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建筑修复与再造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8 模式的技术手段体系构建第75-77页
    3.4 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模式的评价方式第77-8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环境影响评价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景观效果分析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综合效益评价第81-85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85-87页
第四章 武汉园博园工程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模式第87-116页
    4.1 工程环境背景调查第87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工程环境概况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自然环境概况第89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环境问题及环境质量背景调查第92-93页
    4.2 工程的运行机制第93-95页
    4.3 工程的技术手段第95-11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——金口垃圾填埋场治理第96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地形地貌再造——山水格局与生态织补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水系修复与水体再造——湖水净化、海绵园区和水景营造第105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植物修复与设计——园区植物规划第108-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道路修复与规划——园区道路交通规划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环境废弃物处理——园区废弃物改造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建筑修复与再造——园区建筑体系第113-115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115-116页
第五章 武汉园博园工程环境效应与综合评价第116-155页
    5.1 生态环境要素调查分析第116-12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工程建设后第116-12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后续利用期第120-12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调查结果分析第124页
    5.2 工程环境修复效应比对分析第124-13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环境空气比对分析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水环境比对分析第126-12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声环境比对分析第128-13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地下水环境比对分析第130-13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土壤及垃圾堆体比对分析第133-13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生态环境比对分析第137页
    5.3 工程景观效果比对分析第137-14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园区景观效果的整体变化第137-13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工程前后景观效果比对第138-141页
    5.4 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第141-15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41-14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144-14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评价标准的确立第14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评价结果分析研究第147-15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影响综合效益的制约因素分析第152-154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54-155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55-157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155-156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156-157页
致谢第157-158页
参考文献第158-165页

论文共16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太阳能/空气能蒸发集热器一体化热泵冷剂直热供暖装置性能及效益的研究
下一篇:EAST等离子体位形控制优化及系统辨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