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目录 | 第9-1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41页 |
1.1 前言 | 第16-20页 |
1.2 透明聚合物材料分子设计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2页 |
1.2.1 透光率 | 第20-21页 |
1.2.2 抗冲击强度 | 第21页 |
1.2.3 机械强度及耐磨性 | 第21页 |
1.2.4 耐热性 | 第21页 |
1.2.5 耐水性 | 第21页 |
1.2.6 耐化学性 | 第21-22页 |
1.2.7 耐候性 | 第22页 |
1.2.8 性能的均衡 | 第22页 |
1.3 透明聚氨酯涂层的主要原材料 | 第22-28页 |
1.3.1 异氰酸酯 | 第22-24页 |
1.3.2 多元醇 | 第24-25页 |
1.3.3 聚氨酯反应机理及分类 | 第25-28页 |
1.3.3.1 热塑性聚氨酯涂层 | 第26页 |
1.3.3.2 热固性聚氨酯涂层 | 第26-28页 |
1.4 透明聚氨酯研究现状 | 第28-39页 |
1.4.1 透明聚氨酯的理论研究 | 第28-29页 |
1.4.2 聚醚型透明聚氨酯 | 第29-31页 |
1.4.3 聚醚聚酯/聚酯型透明聚氨酯 | 第31-32页 |
1.4.4 耐候透明含氟聚氨酯 | 第32-33页 |
1.4.5 纳米杂化透明聚氨酯 | 第33-39页 |
1.4.5.1 纳米杂化透明聚氨酯的制备方法 | 第34-36页 |
1.4.5.2 纳米 SiO2, Fe2O3和 TiO2杂化透明聚氨酯 | 第36-37页 |
1.4.5.3 其他纳米杂化透明聚氨酯 | 第37-39页 |
1.5 论文选题背景及设计思想 | 第39-41页 |
第二章 聚酯多元醇的合成及表征 | 第41-55页 |
2.1 引言 | 第41-43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43-47页 |
2.2.1 原材料 | 第43页 |
2.2.2 聚酯多元醇的合成 | 第43-45页 |
2.2.3. 聚酯多元醇的酸值和羟值测定 | 第45页 |
2.2.4 实验设备及仪器 | 第45-47页 |
2.2.4.1 FT-IR 光谱 | 第45-46页 |
2.2.4.2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测定 | 第46页 |
2.2.4.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| 第46页 |
2.2.4.4 粘度测定 | 第46页 |
2.2.4.5 水分含量测定 | 第46-47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4页 |
2.3.1 聚酯多元醇的合成 | 第47-48页 |
2.3.2 聚酯多元醇的红外表征 | 第48-49页 |
2.3.3 聚酯多元醇的分子量测定 | 第49-51页 |
2.3.4 聚酯多元醇的酸值测定 | 第51页 |
2.3.5 聚酯多元醇的羟值测定 | 第51页 |
2.3.6 不同结构聚酯多元醇的水分含量 | 第51-52页 |
2.3.7 不同结构聚酯多元醇的粘度 | 第52-53页 |
2.3.8 不同结构聚酯多元醇的玻璃化转变温度(Tg) | 第53页 |
2.3.9 聚酯多元醇的结晶行为 | 第53-5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三章 透明聚氨酯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| 第55-79页 |
3.1 引言 | 第55-56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56-58页 |
3.2.0 原材料 | 第56页 |
3.2.1 异氰酸酯中 NCO 含量的测定 | 第56页 |
3.2.2 透明聚氨酯涂层的制备 | 第56-57页 |
3.2.3 仪器与设备 | 第57-58页 |
3.2.3.1 FT-IR 光谱 | 第57页 |
3.2.3.2 机械性能测试 | 第57页 |
3.2.3.3 光学性能测试 | 第57页 |
3.2.3.4 耐化学性能及吸水率测试 | 第57页 |
3.2.3.5 静态接触角测试 | 第57-58页 |
3.2.3.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(DSC) | 第58页 |
3.2.3.7 广角 X-射线衍射 (WAXD) | 第58页 |
3.2.3.8 动态热机械分析(DMA) | 第58页 |
3.2.3.9 原子力显微镜(AFM) | 第58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8-77页 |
3.3.1 聚氨酯涂层的 FTIR 表征 | 第58-59页 |
3.3.2 NCO/OH 当量比对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3.3.3 聚酯多元醇的结构对聚氨酯涂层性能的影响 | 第60-70页 |
3.3.3.1 聚酯多元醇的结构对聚氨酯涂层机械性能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3.3.3.2 聚酯多元醇结构对聚氨酯涂层光学性能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3.3.3.3 动态热机械分析 | 第64-66页 |
3.3.3.4 耐化学性能 | 第66-67页 |
3.3.3.5 耐水解性能 | 第67-68页 |
3.3.3.6 耐热性 | 第68-69页 |
3.3.3.7 聚氨酯涂层的表面形貌 | 第69-70页 |
3.3.4 异氰酸酯对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| 第70-77页 |
3.3.4.1 异氰酸酯对聚氨酯涂层机械性能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3.3.4.2 聚氨酯涂层的耐化学性能 | 第71-72页 |
3.3.4.3 聚氨酯涂层的耐水性 | 第72页 |
3.3.4.4 聚氨酯涂层的光学性能测试 | 第72-74页 |
3.3.4.5 原子力显微镜 | 第74-75页 |
3.3.4.6 聚氨酯内部氢键的研究 | 第75-77页 |
3.4 结论 | 第77-79页 |
第四章 透明含氟聚氨酯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| 第79-91页 |
4.1 引言 | 第79-80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80-82页 |
4.2.1 原材料 | 第80页 |
4.2.2 异氰酸酯封端预聚物的合成 | 第80页 |
4.2.3 透明聚氨酯涂层的制备 | 第80-81页 |
4.2.4 仪器与设备 | 第81-82页 |
4.2.4.1 FT-IR 光谱 | 第81页 |
4.2.4.2 机械性能测试 | 第81页 |
4.2.4.3 光学性能测试 | 第81页 |
4.2.4.4 耐水解性能测试 | 第81页 |
4.2.4.5 静态接触角测试 | 第81-82页 |
4.2.4.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(DSC) | 第82页 |
4.2.4.7 广角 X-射线衍射 (WAXD) | 第82页 |
4.2.4.8 热重分析(TGA) | 第82页 |
4.2.4.9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(EPMA) | 第82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82-90页 |
4.3.1 聚酯多元醇和聚氨酯涂层的红外表征 | 第82-83页 |
4.3.2 透光率 | 第83-85页 |
4.3.3 机械性能 | 第85页 |
4.3.4 热稳定性 | 第85-86页 |
4.3.5 表面元素分析 | 第86-88页 |
4.3.6 接触角测定 | 第88-89页 |
4.3.7 吸水率测定 | 第89-90页 |
4.4 结论 | 第90-91页 |
第五章 透明聚氨酯-二氧化硅杂化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| 第91-113页 |
5.1 引言 | 第91-92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92-97页 |
5.2.1 原材料 | 第92页 |
5.2.2 二氧化硅溶胶的制备 | 第92-93页 |
5.2.3 聚酯/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树脂的制备 | 第93页 |
5.2.4 透明聚氨酯/二氧化硅杂化涂层的制备 | 第93-94页 |
5.2.5 仪器与设备 | 第94-97页 |
5.2.5.1 FT-IR 光谱 | 第94页 |
5.2.5.2 分子量大小和分布测定 | 第94页 |
5.2.5.3 粘度测定 | 第94-95页 |
5.2.5.4 折射率测定 | 第95页 |
5.2.5.5 电镜分析 | 第95页 |
5.2.5.6 机械性能测试 | 第95页 |
5.2.5.7 透光率测试 | 第95页 |
5.2.5.8 耐磨性能测试 | 第95页 |
5.2.5.9 耐化学性和吸水率测试 | 第95-96页 |
5.2.5.10 静态接触角测试 | 第96页 |
5.2.5.11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| 第96页 |
5.2.5.12 广角 X-射线衍射 | 第96页 |
5.2.5.13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 | 第96页 |
5.2.5.14 热重分析(TGA) | 第96-97页 |
5.2.5.15 动态热机械分析(DMA) | 第97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97-112页 |
5.3.1 纳米二氧化硅和聚酯/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树脂的表征 | 第97-98页 |
5.3.2 纳米二氧化硅溶胶的电镜分析 | 第98-100页 |
5.3.3 聚酯/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树脂的性能测试 | 第100-101页 |
5.3.4 聚酯/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树脂的热重分析 | 第101-102页 |
5.3.5 二氧化硅-聚酯聚氨酯杂化涂层的性能 | 第102-112页 |
5.3.5.1 紫外-可见光区的光学性能 | 第102-104页 |
5.3.5.2 动态热机械(DMA)分析 | 第104-107页 |
5.3.5.3 聚氨酯纳米复合涂层的热重分析 | 第107-108页 |
5.3.5.4 聚氨酯/二氧化硅杂化涂层的机械性能 | 第108-109页 |
5.3.5.5 聚氨酯纳米复合涂层的耐化学性和耐水性 | 第109-110页 |
5.3.5.6 聚氨酯纳米复合涂层的耐磨性 | 第110页 |
5.3.5.7 聚氨酯纳米复合涂层表面和界面元素组成 | 第110-112页 |
5.4 结论 | 第112-113页 |
第六章 氧化硅纳米纤维补强透明聚氨酯涂层性能的研究 | 第113-128页 |
6.1 引言 | 第113-114页 |
6.2 实验部分 | 第114-117页 |
6.2.1 原材料 | 第114页 |
6.2.2 透明聚氨酯/氧化硅纳米纤维复合涂层的制备 | 第114-115页 |
6.2.3 仪器与设备 | 第115-117页 |
6.2.3.1 FT-IR 光谱 | 第115页 |
6.2.3.2 广角 X-射线衍射 | 第115页 |
6.2.3.3 原子吸收光谱 | 第115页 |
6.2.3.4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 | 第115-116页 |
6.2.3.5 机械性能测试 | 第116页 |
6.2.3.6 透光率测试 | 第116页 |
6.2.3.7 耐磨性能测试 | 第116页 |
6.2.3.8 耐化学性能和吸水率测试 | 第116页 |
6.2.3.9 热重分析(TGA) | 第116-117页 |
6.2.3.10 动态热机械分析 | 第117页 |
6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17-127页 |
6.3.1 一维结构氧化硅纳米纤维的结构表征 | 第117-118页 |
6.3.2 一维氧化硅纳米纤维的透射电镜表征 | 第118-119页 |
6.3.3 氧化硅纳米纤维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能 | 第119-120页 |
6.3.4 聚氨酯/氧化硅纳米纤维复合涂层的光学性能 | 第120-121页 |
6.3.5 聚氨酯/氧化硅纳米纤维涂层的机械性能 | 第121-122页 |
6.3.6 聚氨酯/氧化硅纳米纤维复合涂层的耐化学性和耐水性 | 第122-123页 |
6.3.7 聚氨酯/氧化硅纳米纤维复合涂层的耐磨性能 | 第123-124页 |
6.3.8 聚氨酯/氧化硅纳米纤维涂层的耐热性能 | 第124-125页 |
6.3.9 动态热机械分析 | 第125-127页 |
6.4 结论 | 第127-128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128-1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2-151页 |
附录 | 第151-15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53-156页 |
致谢 | 第156-157页 |
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if定意见 | 第1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