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肃省商标行政监管完善对策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导论 | 第12-19页 |
一、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(一)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| 第14-17页 |
(一)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(二)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(三)研究述评 | 第17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(一)文献法 | 第17页 |
(二)访谈法 | 第17页 |
(三)案例法 | 第17-18页 |
(四)比较法 | 第18页 |
四、研究重点、难点以及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(一)研究重点 | 第18页 |
(二)研究难点 | 第18页 |
(三)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第一章 商标行政监管的理论基础及法律体系 | 第19-29页 |
一、商标分类及商标监管意义 | 第19-22页 |
(一)商标及其分类 | 第19-20页 |
(二)商标行政监管内涵及特征 | 第20-21页 |
(三)商标行政监管意义 | 第21-22页 |
二、商标行政监管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4页 |
(一)商标学理论 | 第22页 |
(二)知识产权法学理论 | 第22-23页 |
(三)新公共管理理论 | 第23-24页 |
(四)新公共服务理论 | 第24页 |
三、商标行政监管的法律体系 | 第24-29页 |
(一)法律 | 第25-27页 |
(二)行政法规 | 第27页 |
(三)部门规章 | 第27页 |
(四)地方性法规、规章 | 第27-28页 |
(五)司法解释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部分发达国家商标监管经验借鉴 | 第29-37页 |
一、美国商标监管经验 | 第29-32页 |
(一)两级并存的商标法律结构 | 第29页 |
(二)成文法与判例法相结合 | 第29-30页 |
(三)双轨制和多层次的司法体系 | 第30页 |
(四)商标司法体系的适用 | 第30页 |
(五)商标行政管理体系 | 第30-31页 |
(六)对涉外商标权管理 | 第31-32页 |
二、欧盟商标监管经验 | 第32-34页 |
(一)商标双层体系 | 第32页 |
(二)商标协调机制 | 第32-33页 |
(三)欧盟商标独特性 | 第33-34页 |
三、日本商标监管经验 | 第34-35页 |
(一)根据国家战略需要,不断修改《商标法》 | 第34页 |
(二)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 | 第34-35页 |
(三)加强海外商标保护 | 第35页 |
(四)商标信息的有效利用 | 第35页 |
四、部分发达国家商标监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5-37页 |
(一)加大商标域外保护 | 第35-36页 |
(二)建立复式商标体系 | 第36页 |
(三)完善商标信息的资源共享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甘肃省商标行政监管的历史发展及取得的成就 | 第37-46页 |
一、甘肃省商标行政监管的历史发展 | 第37-39页 |
(一)商标行政监管探索阶段 | 第37页 |
(二)商标行政监管规范阶段 | 第37-38页 |
(三)实施商标战略管理阶段 | 第38-39页 |
二、甘肃省商标行政监管取得的成就 | 第39-46页 |
(一)商标行政监管执法水平不断提高 | 第39-40页 |
(二)商标行政监管法规制度不断健全 | 第40-41页 |
(三)商标注册与管理日益规范 | 第41-46页 |
第四章 甘肃省商标行政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| 第46-57页 |
一、甘肃省商标行政监管存在的问题 | 第46-49页 |
(一)商标监管信息不通畅 | 第46页 |
(二)商标宣传力度不够大 | 第46-47页 |
(三)商标发展的行政干预多 | 第47页 |
(四)商标专有权保护不当 | 第47-48页 |
(五)商标行政指导不到位 | 第48-49页 |
二、甘肃省商标行政监管问题存在的原因 | 第49-57页 |
(一)缺乏现代公共管理理念 | 第49-50页 |
(二)商标管理人员和人才缺乏 | 第50-51页 |
(三)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运用不足 | 第51-53页 |
(四)行政监管经费保障制度不健全 | 第53-54页 |
(五)企业自身创建和保护商标意识不强 | 第54-57页 |
第五章 完善甘肃省商标行政监管的对策建议 | 第57-67页 |
一、健全打假维权机制 | 第57-60页 |
(一)建立打击商标侵权假冒行为的预警机制 | 第57-58页 |
(二)完善政企互动协同打假维权工作机制 | 第58页 |
(三)健全商标专用权立体防护体系 | 第58-60页 |
二、提高商标行政监管人员素质 | 第60-62页 |
(一)确立先进的商标行政监管指导思想 | 第60页 |
(二)优化商标行政监管服务理念 | 第60-61页 |
(三)提高商标行政监管人员专业素质 | 第61-62页 |
三、推进行政监管与商标服务的有机结合 | 第62-65页 |
(一)加大对品牌商标的扶持力度 | 第62-63页 |
(二)做好特色产业商标培育和推广 | 第63-64页 |
(三)实施品牌商标监管与服务并重 | 第64-65页 |
四、建立评估考核机制 | 第65-67页 |
(一)建立商标行政监管部门绩效考核机制 | 第65-66页 |
(二)健全商标行政监管部门奖惩机制 | 第66页 |
(三)完善对企业商标管理水平评价机制 | 第66-67页 |
结论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0页 |
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