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1 绪论 | 第13-24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13页 |
1.1.2 选题的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 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5-20页 |
1.2.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5-17页 |
1.2.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7-18页 |
1.2.3 对国内外DSGE应用文献的一个简单梳理 | 第18-20页 |
1.3 本文研究架构与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3.1 本文研究思路与架构 | 第20-21页 |
1.3.2 本文研究方法 | 第21页 |
1.4 本文创新与不足 | 第21-24页 |
1.4.1 本文的创新 | 第21-23页 |
1.4.2 本文的不足 | 第23-24页 |
2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| 第24-34页 |
2.1 利率市场化概述 | 第24-25页 |
2.2 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 | 第25-28页 |
2.2.1 利率市场化的收益 | 第25-26页 |
2.2.2 利率市场化的成本 | 第26-28页 |
2.3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原则与逻辑 | 第28-30页 |
2.3.1 推进原则 | 第28-29页 |
2.3.2 推进逻辑 | 第29-30页 |
2.4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演进历程 | 第30-34页 |
2.4.1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 | 第30-32页 |
2.4.2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划分 | 第32-33页 |
2.4.3 小结 | 第33-34页 |
3 各国利率市场化的历程与效应比较 | 第34-43页 |
3.1 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历程与效应 | 第34-36页 |
3.1.1 美国利率市场化历程 | 第34-35页 |
3.1.2 美国利率市场化效应 | 第35-36页 |
3.2 日本利率市场化的历程与效应 | 第36-38页 |
3.2.1 日本利率市场化历程 | 第36-37页 |
3.2.2 日本利率市场化效应 | 第37-38页 |
3.3 德国利率市场化的历程与效应 | 第38-40页 |
3.3.1 德国利率市场化历程 | 第38-39页 |
3.3.2 德国利率市场化效应 | 第39-40页 |
3.4 韩国利率市场化的历程与效应 | 第40-42页 |
3.4.1 韩国利率市场化历程 | 第40-42页 |
3.4.2 韩国利率市场化效应 | 第42页 |
3.5 小结 | 第42-43页 |
4 利率市场化的约束条件 | 第43-51页 |
4.1 利率市场化的一般约束条件 | 第43-44页 |
4.1.1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业危机 | 第43页 |
4.1.2 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调控 | 第43-44页 |
4.1.3 利率市场化与通货膨胀 | 第44页 |
4.1.4 利率市场化与泡沫经济 | 第44页 |
4.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约束条件 | 第44-50页 |
4.2.1 商业银行风险 | 第45-46页 |
4.2.2 厂商风险 | 第46-47页 |
4.2.3 宏观经济运行风险 | 第47-49页 |
4.2.4 汇率与资本流动风险 | 第49-50页 |
4.3 小结 | 第50-51页 |
5 我国当前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效应分析 | 第51-73页 |
5.1 DSGE模型构建 | 第51-59页 |
5.1.1 家庭决策 | 第51-52页 |
5.1.2 企业家决策 | 第52-53页 |
5.1.3 金融机构 | 第53-54页 |
5.1.4 厂商优化 | 第54-57页 |
5.1.5 中央银行 | 第57-59页 |
5.1.6 市场出清 | 第59页 |
5.2 模型处理和参数校准 | 第59-66页 |
5.2.1 对数线性化模型 | 第59-61页 |
5.2.2 模型修改 | 第61-62页 |
5.2.3 参数校准 | 第62-66页 |
5.3 模拟结果分析 | 第66-73页 |
5.3.1 当前条件下外生冲击的脉冲响应分析 | 第67-68页 |
5.3.2 模拟结果对比 | 第68-70页 |
5.3.3 模拟我国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效应 | 第70-73页 |
6 结论与建议 | 第73-75页 |
6.1 结论 | 第73页 |
6.2 对策建议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0页 |
附录 | 第80-87页 |
附录1:Dynare代码 | 第80-82页 |
附录2:Stata作图代码 | 第82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