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| 1.2.1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发展 | 第10-11页 |
| 1.2.2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1-12页 |
| 1.2.3 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2-13页 |
| 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| 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| 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| 1.4 课题来源 | 第15-16页 |
| 第二章 旧沥青的老化等级评定及再生性能试验分析 | 第16-29页 |
| 2.1 沥青的老化机理 | 第16-18页 |
| 2.1.1 沥青的化学组分 | 第16-17页 |
| 2.1.2 沥青的老化 | 第17-18页 |
| 2.2 旧沥青分类分级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2.3 旧沥青的老化等级评定 | 第19-22页 |
| 2.3.1 旧沥青路面材料状况调查与评价方法 | 第19-20页 |
| 2.3.2 旧沥青的选取与回收 | 第20-22页 |
| 2.3.3 旧沥青的老化等级 | 第22页 |
| 2.4 不同老化等级的旧沥青再生及抗二次老化性能试验分析 | 第22-28页 |
| 2.4.1 不同老化等级的旧沥青的再生 | 第22-27页 |
| 2.4.2 再生沥青的抗二次老化性能评价 | 第27-28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第三章 旧沥青混合料分类分级厂拌热再生的配合比设计 | 第29-47页 |
| 3.1 不同老化等级的旧沥青混合料性状评价 | 第29-34页 |
| 3.1.1 旧沥青含量确定 | 第29-30页 |
| 3.1.2 旧集料的筛分及性状评价 | 第30-34页 |
| 3.2 旧沥青混合料分类分级厂拌热再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| 第34-45页 |
| 3.2.1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理论 | 第35-36页 |
| 3.2.2 矿料的级配合成 | 第36-39页 |
| 3.2.3 再生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| 第39-44页 |
| 3.2.4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验证 | 第44页 |
| 3.2.5 不同老化等级的旧沥青混合料再生方法 | 第44-45页 |
| 3.3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| 第四章 分类分级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| 第47-72页 |
| 4.1 分类分级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| 第47-52页 |
| 4.1.1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 | 第47-50页 |
| 4.1.2 分类分级再生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0-52页 |
| 4.2 分类分级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 | 第52-57页 |
| 4.2.1 沥青混合料低温开裂机理 | 第52页 |
| 4.2.2 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评价方法 | 第52-54页 |
| 4.2.3 分类分级再生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4-57页 |
| 4.3 分类分级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 | 第57-63页 |
| 4.3.1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评价方法 | 第58-59页 |
| 4.3.2 分类分级再生沥青混合料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9-63页 |
| 4.4 分类分级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性 | 第63-69页 |
| 4.4.1 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评价方法 | 第64-66页 |
| 4.4.2 分类分级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四点弯曲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| 第66-69页 |
| 4.5 分类分级再生沥青混合料旧料掺配率的确定 | 第69-70页 |
| 4.6 本章小结 | 第70-72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
| 5.1 主要结论 | 第72页 |
| 5.2 研究展望 | 第72-7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-78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8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