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基于咪唑结构的新型磷光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绪论第11-26页
    1.1 有机电致发光(OLED)的概述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展历程及器件的优缺点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本结构及发光原理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工艺第14页
    1.2 咪唑衍生物在光电材料中的应用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咪唑的结构特点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苯并咪唑杂环衍生物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菲并咪唑杂环衍生物第17-18页
    1.3 金属铱配合物在光电材料中的应用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红光(Red)铱配合物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绿光(Green)铱配合物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蓝光(Blue)铱配合物第21页
    1.4 亚铜[Cu(Ⅰ)]配合物在光电材料中的发展概述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亚铜[Cu(Ⅰ)]配合物的光致发光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亚铜[Cu(Ⅰ)]配合物的电致发光第23-24页
    1.5 本论文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第24-26页
2 配合物Ir(L)_2(acac)与Ir(L)_2(pic)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26-40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6页
    2.2 实验部分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试剂与仪器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合成路线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实验过程第28-29页
    2.3 合成配体(L)的反应机理第29-30页
    2.4 配合物性能分析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磷光量子产率和衰减寿命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热重分析(TGA)第33-34页
    2.5 器件性能分析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两种材料的器件性能分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两种材料的器件原因分析第35-39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9-40页
3 离子型配合物[(nbt)_2Ir(~1L)](PF_6)与[(CF_3-bt)_2Ir(~1L)](PF_6)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40-59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0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试剂与仪器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合成路线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实验过程第42-44页
    3.3 配体~1L和配合物[(nbt)_2Ir(~1L)](PF_6)的晶体结构测试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配体~1L的晶体结构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配合物[(nbt)_2Ir(~1L)](PF_6)的晶体结构第45-48页
    3.4 配合物性能分析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磷光衰减寿命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热重分析(TGA)第51页
    3.5 器件性能分析第51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[(nbt)_2Ir(~1L)](PF_6)材料器件性能分析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[(CF_3-bt)_2Ir(~1L)](PF_6)材料器件性能分析第54-57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57-59页
4 亚铜配合物[Cu(~1L)(PPh_3)_2]BF_4和[Cu(~1L)(DPEphos)]BF_4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59-66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9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试剂与仪器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合成路线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实验过程第61-62页
    4.3 Cu(Ⅰ)配合物性能分析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磷光衰减寿命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热重分析(TGA)第64-65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65-66页
结论第66-68页
致谢第68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4页
附录第74-85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5页

论文共8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多刺激响应性豆甾醇—二茂铁凝胶因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
下一篇:基于四唑乙酸配体异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