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制药化学工业论文--抗菌素制造论文--大环内脂族抗菌素论文

基于红霉素氟代修饰的设计、合成与活性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25页
    1.1 前言第9页
    1.2 第一、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第9-10页
    1.3 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第10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酮内酯第10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酰内酯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双环内酯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红霉素类与其他抗菌药的拼合物第17-19页
    1.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机制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第一、二代大环内酯抗生素抗菌机制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机制第21-23页
    1.5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构效关系第23-24页
    1.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研究意义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研究内容第24-25页
第二章 红霉素氟代修饰设计与合成第25-48页
    2.1 化合物的设计第25-27页
    2.2 合成路线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合成逆分析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合成路线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关键中间体氟红霉素(2)的合成第28-29页
    2.3 实验讨论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化合物3的合成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化合物4的合成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化合物5的合成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化合物6的合成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化合物 7-17的合成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目标产物G_(1-11)的合成第33页
    2.4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分析测试仪器及测试条件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普通试剂和处理方法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常用的显色方法第34页
    2.5 实验部分第34-48页
第三章 活性测试第48-51页
    3.1 试验方法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试验样品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试验用菌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药物稀释浓度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种菌方法第48-49页
    3.2 测试结果第49页
    3.3 结果讨论第49-51页
结论第51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9页
附录第59-94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4-95页
致谢第95-96页
附件第96页

论文共9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矿工安全共享心智模式研究与对策
下一篇:2种昆虫病原微生物微胶囊剂的研制